蟾蜍俗称癞蛤蟆,它不仅是捕食害虫的田园卫士,而且还能向人类提供治病良药,又是一道营养丰富的食用动物,其肉质比青蛙还细嫩鲜美,在我国上海及浙江地区每年上市食用量超过青蛙,因为它是一种经济价值相当高的药用兼食用动物。蟾蜍 (癞蛤蟆 )全国均有分布 ,以中华蟾蜍和黑眶蟾蜍为体大 ,价值高 ,品种优良。
蟾蜍全身是宝,蟾酥是蟾蜍的头部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乳浆,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据《本草纲目》记载,蟾蜍具有退热,祛湿,杀虫之功效,是治疗疳病、痈疽、诸疮之要药。据医学分析,蟾蜍含有蟾蜍毒素、精氨酸等物质,以及有强心作用的甾体类,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有强心,利尿,兴奋呼吸,消肿开窍,解毒攻坚,麻醉止痛等功效。
以蟾酥为原料制作的中成药在我国已达数十种之多,在国外医药市场也备受青睐。近几年,国内外对蟾酥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价格一路飚升,已由2005年的每千克800元升至2006年的每千克1800元。而现在国内蟾酥的收购量仅能达到市场需求量的一半[8u58药材网www.8u58.com],蟾酥价格仍有上涨趋势。
蟾蜍身上的表皮称蟾皮、蟾蜕,据《中草药大辞典》记载,是一种能治恶瘤等疑难杂症的药物,主要用于疮疡肿素及小儿疳积,现在常用它治肿瘤。在野外的蟾蜍每年要脱数十次蟾衣,可惜往往被蟾蜍自己吃掉,人们很少有机会采集得到,除非蟾蜍生病时脱下后留在草丛中或乱石堆中,否则极难见到。虽然蟾蜍遍布全国各地,但目前掌握蟾衣采集技术的人还比较少,加上蟾衣独特的医疗效果,因此在各大药材市场十分抢手。
据有关资料介绍,蟾蜍用两种天然元素激发后每隔七天左右自然脱衣一次,产量很高,而且不用一滴药物去刺激蟾蜍,碎衣少、整衣率高,所取下蟾衣属天然产物。
目前,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及化肥,致使环境受污染,生态受破坏,蟾蜍数量急剧减少,人工养殖蟾蜍已成趋势。蟾蜍对栖息环境要求不高,养殖技术十分简单,几乎不需求饲料成本,饲养场内挂上电灯引诱昆虫让其自食即可。蟾蜍繁殖率高,一对蟾蜍一年可产卵3000粒左右。如果能实现规模化养殖,再掌握蟾酥提取、蟾衣采集及加工等技术,其经济效益可谓不小。
蟾蜍俗称癞蛤蟆,样子酷似青蛙,外皮比青蛙粗糙。它是一种有毒的动物,毒素主要集中在头部、腮腺、皮肤腺、肝脏和卵巢。这些部位会分泌出一种叫“洋地黄”的物质,如果加工或处理不当,毒素可能会进入蟾蜍肉中,人体一旦摄入这种毒素,会出现头晕、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毛周角化症又称毛发角化病,是一种毛襄性皮肤病,在毛襄口有角化性丘疹,角栓形成,有家族人倾向,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能维生素A缺乏所引起,外观状如鸡皮,治疗:可口服维生素A、辅以维生素E增加疗效;局部可外涂3%5%水杨酸软膏、湿疹霜及鱼肝油软膏。
蟾蜍也叫蛤蟆,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癞疙宝,味腥、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等功效,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蟾蜍也叫疥蛤蟆、癞蛤蟆、蛤蟆,你知道蟾蜍到底有没有毒吗?其实生活中我们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这种动物因为在皮肤上十分的粗糙,背面上也是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关于蟾蜍有没有毒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蟾蜍俗称癞蛤蟆,它不仅是捕食害虫的田园卫士,而且还能向人类提供治病良药,又是一道营养丰富的食用动物,其肉质比青蛙还细嫩鲜美,在我国上海及浙江地区每年上市食用量超过青蛙,因为它是一种经济价值相当高的药用兼食用动物。蟾蜍 (癞蛤蟆 )全国均有分布 ,以中华蟾蜍和黑眶蟾蜍为体大 ,价值高 ,品种优良。
蟾蜍俗称癞蛤蟆,指两栖纲、蟾蜍科的动物。蟾蜍吃昆虫、蜗牛等小动物,对农作物有益。蟾蜍会通过吸气,让身体膨胀起来,并用四条腿把身体撑起来,来威慑攻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