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良)
川明参()别名明参、明沙参、土明参。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主产四川成都市青白江、金堂,其次简阳、巴中、苍溪等地。据《巴中县志》记载,由野生变栽培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以根入药,含挥发油及淀粉。味甘,微苦,性凉。有祛风解热,补肺镇咳功能;主治肺虚咳嗽有痰、头晕目眩、风热目赤、口渴等。
一、形态特征
株高30—150cm。根肉质、圆柱形,上部较小有细密环纹,表面黄褐色,内面白色。茎中空,基部紫红色,上部粉绿色。叶互生,三出2—3回羽状复叶;基生叶柄长30—35cm;茎中部叶片三出1—2回分裂,裂片线形;茎上部叶鳞片状或鞘状。复伞形花序,顶生;伞幅4—8,伞梗14—18;小苞片钻形;花直径约4mm,萼片绿色或紫红色;花瓣淡绿色或白色,长卵形,先端尖而内卷;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2。双悬果长卵形,分果薄,有棱3条,棱间有油管2—3个,合生面有油管4—6个(图14—26)。
图14—26川明参形态图
1.花枝2.幼苗3.根4.花放大
二、生物学特性
川明参8月播种,9月幼苗出土,次年仅少数植株开花,6月上旬枯苗,每年的生长期260天左右。一般花期3—4月,果期4—5月。第三年植株普遍开花结果。种子发芽率低,仅25—55%,主要是许多种子没有胚,有的种子有生理休眠特性。种子发芽期长达1月左右,有的甚至要3月以上才能发芽出土。种子寿命仅一年,密闭贮存,寿命更短。
喜凉爽、湿润的气候,较能耐寒,但不耐高温,7—9月高温季节地上部分即枯死,以宿根越夏。生长期平均最高气温20℃左右,平均最低气温5℃左右。种子萌发必须经过一个气温较高的过程,迟至9月上旬后播种,气温低,种子发芽率极低,甚至完全不出苗,出苗生长也差,根不易长大。
川明参野生于草丛中或轻度荫蔽的树下,故有喜稍荫蔽的习性。幼苗期最怕强烈阳光,宜选择靠近树林或竹林的地方育苗。
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和壤土为佳。切忌在粘重、潮湿和含砾石多的土壤上栽培,这类土壤栽培的川明参,根畸形,并易分叉;过于潮湿不利于种子发芽和植株的生长发育,且易发生烂种。
三、栽培技术
(一)种子育苗
前作收获后整地作高畦或低畦,畦宽133cm。播种期8月,最迟不超过9月上旬。撒播或条播。播前先浇清粪水[8u58药材网www.8u58.com],再将拌沙的种子撒入畦中,薄盖细土和稿秆,以保持土壤湿润。条播行距23—27cm,其它要求同撒播。
幼苗开始出土时,逐渐揭去盖草,不可一次揭完,以免烈日晒死幼苗。分别在两片真叶期、12月至1月、2—3月追肥,并结合除草;4月以后幼苗生长茂密,不再除草。6月下旬后苗已枯萎时,培土保护根部安全越夏。
(二)移栽
次年8月移栽,前作收获后整地作高畦。移栽时先横畦开沟,行距27cm左右,施入猪粪水,待粪水渗透后,按株距5—7cm,直放种根1株,覆盖土杂肥和火灰,再覆土超过根头3cm,并盖草或稿秆。每亩约需种根4万株。
(三)田间管理
移栽后中耕除草二次,苗高6—10cm及2月上旬进行。中耕不要伤苗,结合追施人畜粪水每亩2000—。除留种外,应及时摘去花薹,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的生长。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根腐病
晚春多雨及气温较高时易发生,受害根部腐烂,地上部分枯萎。及时拔除病株烧毁,病穴用石灰粉消毒;发病初期,可浇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
2.菌核病
〔(Lib.)〕
春末夏初发生,留种地内为害最烈。发病后植株黄萎,逐渐死亡,根及茎基部有黑色鼠粪状菌核。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撒1∶2混合的草木灰、熟石灰,或用50%多菌灵500—1000倍液浇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忌连作。
3.根锈病
(.)
发病时根部产生黄锈色斑块,逐渐腐烂,致使植株死亡。防治方法同上。
4.胡萝卜微管蚜
〔i()〕
防治方法参见白芷。
5.苹白蛀果小卷叶蛾
(ü)
5—6月发生,蛀食种子。幼虫初孵期喷40%氧化乐果1000倍液防治。
6.黄凤蝶
(.)
幼虫咬食叶片。幼龄期喷敌百虫800倍液或Bt乳剂300倍液毒杀,或进行人工捕杀。
(五)留种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成片植株留种。春季增施磷钾肥,遇大风沙(产地叫落黄沙)要喷水冲洗植株。开花前要彻底防治蚜虫,否则风沙及蚜虫为害都会影响传粉受精,使种子产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6月上旬果实呈棕褐色,背面现黄色条纹时,分批采收。阴干后盛麻袋或竹筐中,悬挂通风处贮存。
四、采收与加工
移栽后于次年4月上旬采收。过早采收产量低,过迟采收植株开花,品质、产量降低。小心挖起根部,抖去泥沙,剪去残留叶柄,用竹刀刮去粗皮,置沸水锅中煮烫透心,经浸漂冷却、熏硫后,用细绳或竹篾将根穿成串,悬挂通风处晾干。亩产干品350—50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