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青葙子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苋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干燥成熟种子。
【药材历史考证】青葙子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云:“处处有,似麦栅花,其子甚细。后又有草蒿,别本亦作草藁,今即主疗殊相类,形名又相似极多,足为疑,而实两种也。”以上所述,表明青葙子早在古代就存在品种混乱现象。《本草图经》曰:“二月内生青苗,长三四尺,叶阔似柳细软,茎似蒿,青红色。六月、七月内生花,上红下白,子黑光而扁,有似莨菪,根似蒿根而白,直下独茎生根,六月、八月采子。”并附有“滁州青葙子”图。《本草纲目》日:“青葙生田野问,嫩苗似苋可食。长则高三四尺,苗叶花实与鸡冠花一样无别,但鸡冠花穗或有大而扁或团者,此则梢间出花穗,尖长四五寸,状如兔尾,水红色,亦有黄白色者,子在穗中,与鸡冠子及苋子一样,难辨。”根据以上本草图文考证,与本品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一年生草本,高0.3~1m,全体无毛。茎直立,有分枝。叶互生,有短柄或无柄,叶片纸质,通常为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8cm,宽1~3cm,顶端具小芒尖,基部渐狭。穗状花序圆锥状或圆柱状,顶生或腋生,长3~10cm;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长3~4mm,白色,光亮[8u58药材网www.8u58.com],顶端尖而延长成细芒,具1中脉,在背面隆起;花被片5,长圆状披针形,长6~10mm,初为白色而顶端带红色,或全部粉红色而后变成白色,顶端尖,具1中脉。雄蕊5,花丝长5~6mm,花药紫色;子房有短柄,花柱紫色,长3~5mm。胞果卵形,长3~3.5mm,包裹在宿存的花被片内。种子扁圆形,直径约l.5mm。花期5~8月,果期6~10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扁圆形,少数呈圆肾形,直径1~1.5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种皮薄面脆。气微,无味。
【药材显微鉴定】粉末特征:黑灰色。①种皮表皮细胞暗棕红色。断面观类方形,径向27~56um,切向约至35um,外壁色深,极厚,具垂直或稍斜向的条状增厚,径向壁稍厚,弯曲;表面观细胞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5~37um,具致密网状增厚纹理。②种皮内表皮细胞多角形,具细密平行的角质纹理。另有色素层细胞、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
【生境分布】生于平原、田边、丘陵及山坡。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集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或摘取果穗,晒干,收集种子,除去杂质。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性能功用】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内服:9~15g,水煎服。
【附注】置于燥处贮藏
青葙子为苋科植物青葙的种子,它的功效一般就是结合着中草药一起服用,主治清肝热,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肿痛,视物昏花,羞明,翳障,高血压等。它的作用对于可用治肝阳化火所致头痛、眩晕、烦躁不寐,都大大有显著疗效
【性味归经】苦,微寒。入肝经。【功效主治】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怕光流泪,多泪,眼生翳膜,常与决明子、夏枯草等同用。另外,本品还可用于高血压病属于肝火亢盛者,常配伍夏枯草、菊花、石决明等。【用量用法】6~15克,水煎服。【禁忌】因能散瞳,故青光眼及瞳孔散大者忌用。【按语】青葙子苦寒,专入肝经,以其清降,泻肝经实火见长,有明目退翳之功,常用治肝火上炎
青葙子不是天星米,为植物青葙的干燥成熟种子,是一种具有疏肝降火、去翳明目、降血压作用的中草药,可以用来治疗由于肝火旺盛引起的头晕头痛、眼睛红肿疼痛、视力下降等相关症状。天星米的学名叫做刺天茄,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作用的中草药,可以用来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牙龈肿痛、神经性头痛等相关疾病,也可以用来治疗乳腺炎、腮腺炎等疾病。
决明子、青葙子、女贞子都入肝肾。这个方子是补肝肾、养精明目的。
清香子和竹叶是可以在一起泡水喝的,没有任何问题并不发生冲突。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喝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