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类昆虫的主要特征是:背部茶褐色,腹面灰黄色,前足发达,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蝼蛄生活于土壤中,在土壤中挖掘洞穴,在挖掘洞穴过程中寻找食物,到了产卵期,就产卵于洞穴中。蝼蛄的活动受土壤温度、湿度的影响很大,气温在12.5~19.8°C,20cm土温在12.5~19.9°C是蝼蛄活动适宜温度,也是蝼蛄危害期。若温度过
蝼蛄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以成虫或若虫在土中取食苗圃刚播下的种子、种芽和种根,或咬断幼苗根茎,被害部呈麻丝状。此外,蝼蛄在近地面活动开挖的隧道,常使苗木的根系与土壤分离,使之失水干枯。发生普遍,为害重的有非洲蝼蛄和华北蝼蛄等。#虫例非洲蝼蛄: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我国南部地区。为害多种花卉、果木、大田作物幼苗的根及幼茎。[形态特征]成虫体浅茶褐色,全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蝼蛄终生在土中生活,是幼树和苗木根部的重要害虫,以成虫或若虫咬食根部及靠近地面的幼茎,使之呈不整齐的丝状残缺;也常食害新播和刚发芽的种子。还会在土壤表层开掘纵横交错的隧道,使幼苗须根与土壤脱离枯萎而死,造成缺苗断垄。在我国危害严重的主要有两种,即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生活习性:华北蝼蛄约需3年完成一代,以成虫、若虫在60厘米以下的土壤深层
蝼蛄,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应该是东方蝼蛄,发生遍及全国,一般在长江以南东方蝼蛄较多)、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
华北蝼蛄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45~50毫米,最长可达66毫米,头宽9毫米;雄虫体长39~45毫米,头宽5.5毫米。体黑褐色密披细毛,腹部圆筒形。卵:椭圆形,初产时1.6~1.8毫米长,宽1.3~1.4毫米,以后逐渐膨大,卵孵化前长2.4~3.0毫米,宽1.5~1.7毫米,卵初产黄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深灰色。若虫:初孵化若虫,全身乳白色,复眼淡红色,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