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蝼蛄终生在土中生活,是幼树和苗木根部的重要害虫,以成虫或若虫咬食根部及靠近地面的幼茎,使之呈不整齐的丝状残缺;也常食害新播和刚发芽的种子。还会在土壤表层开掘纵横交错的隧道,使幼苗须根与土壤脱离枯萎而死,造成缺苗断垄。在我国危害严重的主要有两种,即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
生活习性:华北蝼蛄约需3年完成一代,以成虫、若虫在60厘米以下的土壤深层越冬。次年3、4月气温转暖时开始活动,常可看到地面有拱起的虚土弯曲隧道,5、6月进入为害期;6、7月潜至土下15~20厘米处做土室产卵,8、9月又升迁到表土活动为害,10、11月越冬。越冬若虫于次年3、4月开始活动。到第三年秋季羽化为成虫,即以成虫越冬。
非洲蝼蛄发生不整齐,南方每年发生一代,北方1~2年发生一代,成虫、若虫均可越冬。次年3月开始活动,越冬若虫于5、6月间羽化为成虫,7月交尾产卵,卵经2~3周孵化为若虫,4个月羽化为成虫,一般在10月下旬入土越冬,有些发育较晚的若虫,以若虫在土中越冬。据观察,非洲蝼蛄一年中的活动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冬季休眠阶段:从10月下旬开始到次年3月中旬,以成虫在60~120厘米深的土层中越冬。越冬深度与冻土层深度和地下水位有关。
春季苏醒阶段: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蝼蛄开始恢复活动。清明以后到表土层活动。华北蝼蛄洞顶隆起10厘米左右的新鲜虚土隧道,非洲蝼蛄洞顶仅隆起一小堆虚土或较短的虚土隧道。这是春季调查虫口密度及挖洞灭虫的显著标志和有利时机。
出窝迁移阶段:4月中旬至4月下旬,地表出现大量弯曲虚土隧道,并留有一个小孔出窝危害。这是结合春播拌药和撒毒饵保苗的关键时期。
猖獗危害阶段:5月上旬至6月中旬,气温、土温均适宜于蝼蛄活动,此时正值苗木生长初期,是一年中第一次危害高峰,也是第二次施药保苗的关键时刻。
产卵和越夏阶段:6月下旬至8月下旬,华北蝼蛄成虫进入产卵盛期,非洲蝼蛄进入产卵末期,是人工挖窝毁卵、消灭若虫的适期,加之温度渐高,若虫潜入30~40厘米以下的土中越夏,危害减轻。
秋季危害阶段:9月上旬至9月下旬,气温渐凉,经过越夏的若虫再次上升危害,此时正值秋插幼苗阶段[8u58药材网www.8u58.com],形成一年中第二次危害高峰。
由上可见,两种蝼蛄一年中均有两次在土中上升和下移过程,出现两次危害高峰。上下移动主要受温度影响。一般来说,春季气温达8℃时开始外出活动;秋季气温低于8℃时停止活动。秋末和冬季温度过低及夏季温度过高,均潜入深土层。
蝼蛄昼伏夜出,具强趋光性和趋化性,利用黑光灯在无月光、无风、闷热的夜晚,可诱到大量的非洲蝼蛄,而且雌性多于雄性。华北蝼蛄因虫体笨重,飞翔力弱,常落于灯下周围地面。
蝼蛄对香、甜味的物质趋性强,嗜食煮至半熟的谷子、棉籽、炒香的豆饼、麦麸等。对未腐熟的马粪、有机肥等也有一定的趋性。蝼蛄对产卵场所有严格的选择性。华北蝼蛄多在无植被覆盖的干燥向阳、地埂畦堰附近或路边、渠边和松软的油渍状土壤中产卵,而在苗木茂密、郁闭之处产卵少,在山坡干旱地区,多集中产在水沟两旁、过水道和雨后积水处。非洲蝼蛄喜欢潮湿,多集中在沿河两岸、池塘和沟渠附近产卵。
初孵若虫有群集性,华北蝼蛄初孵若虫3龄以后才分散危害;非洲蝼蛄初孵若虫3~6天后分散危害。
防治方法:
1.栽培措施:
可以通过改变其土壤生态环境条件,减轻其危害。如采取深翻土地,适时中耕,清除杂草,平整土地,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等措施,以破坏蝼蛄滋生繁殖的场所。
2.人工防治:
挖洞毁卵灭虫。夏季在蝼蛄产卵盛期,结合中耕,发现卵洞口时,向下挖10~20厘米,找到卵室,将挖出的蝼蛄和卵粒集中处理。
3.灯光诱杀:
蝼蛄羽化期间,在晴朗无风闷热天用灯光诱杀。
4.生物防治:
红脚隼、戴胜、喜鹊、黑枕黄鹂和红尾伯劳等食虫鸟类是蝼蛄的天敌,可在苗圃周围栽防风林,招引益鸟栖息繁殖。
5.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50%辛硫磷乳油、25%对硫磷微胶囊缓释剂拌种;25%辛硫磷微胶囊缓释剂拌种;20%或40%甲基对硫磷乳油拌种。
毒土:作苗床(垄)时将粉剂农药加适量细土拌均匀,随粪翻入地下,利用毒土预防。
毒谷、毒饵诱杀:配制辛硫磷毒谷、对硫磷毒谷、甲基异柳磷毒谷毒杀。毒饵配法:先将15千克谷子或稗子或秕谷子加适量水,煮成半熟,稍晾干,在用上述任一种乳油或微胶囊缓释剂0.5千克,加水0.5千克与15千克煮好晾干的饵料混匀,播种时随种子撒施或傍晚将毒饵均匀撒在苗床上。在苗圃步道间,每隔20米左右挖一规格为30~40×20×6(厘米)的小坑,然后将马粪或带水的鲜草放入坑内诱集,若加上毒饵效果更好,次日清晨可到坑内集中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