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千,或用沸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
宋代有面裹煨(《博济》),炒制(《苏沈》),火炮、焙制(《局方》),姜制(《朱氏》)等炮制方法。元代亦用面裹煨(《脾胃论》)。明代有湿纸裹煨(《普济方》)、炒制(《保婴》)、面裹煨(《医学》)、吴茱萸制(《纲目》)等方法。清代有面裹煨(《握灵》)和微炒(《从新》)的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草豆蔻: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果壳,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炒草豆蔻:取净草豆蔻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并有香气逸出为度,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3.姜草豆蔻:取净草豆蔻仁与姜汁拌匀,稍闷,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用时捣碎。草豆蔻每100kg用生姜10kg。
饮片性状
草豆蔻为圆球形种子团,直径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枚,粘结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破开后可见灰白色种仁;气香,味辛微苦。炒草豆蔻表面淡黄色。姜草豆蔻表面黄色,略具姜气。
质量标准
草豆蔻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ml/g),山姜素、乔松素和小豆蔻明的总量不得少于1.35%,桤木酮不得少于0.50%。
炮制目的
草豆蔻味辛,性温。归脾经、胃经。具有燥湿行气,温中祛寒的功能。
生品辛香而燥,散寒祛湿和理气开郁作用较强,常用于寒湿郁滞脾胃所致的胸腹胀闷,食欲不振,呕吐或腹痛泄泻等,故临床以生用为主。少数地区有用炒制品或姜制品的,制后辛香走散作用减弱,偏于温脾暖胃。炒制品多用于虚寒腹泻,姜制品可用于胃寒呕吐。
应用选择
1.生用
(1)胸腹胀闷:本品用于寒湿郁滞脾胃,胸腹胀闷,不思饮食,或腹痛泄泻,苔白腻,常与厚朴、陈皮、藿香、炒苍术、干姜、茯苓等同用,能理气化湿,芳香醒脾。若兼脾胃虚弱[8u58药材网www.8u58.com],脘腹胀闷,食少纳呆,大便溏泄,完谷不化,面色萎黄,倦怠无力,则常与党参、焦白术、陈皮、砂仁、山药、厚朴等同用,既能健脾和胃,又能化湿除胀。
(2)胃寒呕吐:本品性温芳香,用于寒湿郁滞中焦,致使胃失和降,呕逆脘痛等,常与吴茱萸、高良姜、半夏、陈皮、香附、生姜等同用,既能温胃,又能止呕,兼能行气止痛。
2.制用
(1)炒草豆蔻:虚寒泄泻:本品常与白术、高良姜、砂仁、厚朴、诃子肉等同用,治脾胃虚弱,脘腹冷痛,腹泻食少等,有温中止泻作用,如桂香散(《经验良方》)。
(2)姜草豆蔻:胃寒呕吐:可与党参、丁香、陈皮、吴茱萸、半夏、炙甘草等同用,能温中下气,降逆止呕。
总结:古代炮制方法不多,煨法为历代采用,其次是炒法。但在方剂中仍以生用者多,制用以煨法较常用,炒用者较少。近代只在个别地区保留了炒法,姜制和盐制则为近代部分地区的炮制方法。
因草豆蔻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寒湿郁滞中焦之证,生用正是利用其辛香燥湿,性温散寒的作用。若经加热则辛香之气散失,化湿行气功效减弱,故现在临床上多用生品。
草豆蔻相关方剂
功效作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用于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疼痛,拘挛,言语不清。
功效作用:祛风化瘀,活血通络。用于中风,步履艰难,口眼歪斜,手足痉挛,左瘫有痪,筋骨疼痛,半身不遂,言语不清。
功效作用:驱风健胃。用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晕船,轻度中暑,酒醉饱滞。
功效作用:气虚浊升多嗳。
功效作用:辟除雾露山岚之气,消饮食,温脾益胃,消酒化食。主胸膈痞闷,呕吐恶心。
草豆蔻是一种姜科多年生植物的近成熟种子,夏秋两季采收,以个大、身干、坚实饱满、气味浓者为佳。而豆蔻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印尼白蔻)成熟果实,白豆蔻气味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印尼白蔻气味较弱。他们和甘草是不同的东西,草豆蔻就只是一种植物种子。
正确答案:B解析:豆蔻功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草豆蔻功能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肉豆蔻功能涩肠止泻、温中行气。因此答案是B。
草豆蔻生长于山坡草丛、疏林、林缘或林下山沟、河边湿润处。喜温暖湿润,半荫蔽环境,当气温低于0℃时,叶片受冻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疏林下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佳。
草果是姜科豆蔻属植物草果的果实,别名草果仁、草果子等,草豆蔻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市场上销售的草果并非纯品,常混有与草果 名称相近、外观上比较相似的草豆蔻,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们的区别吧!
肯定有区别不是同一种药物来的,外型作用都有很大的差异。
草豆蔻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的干燥成熟种子。蔻,由寇字演化而来。聚众匪盗为寇,寇有聚集众多之义。此草的果实外形似豆,内有众多种子聚集成种子团,故名草豆蔻。生于林缘、灌丛边缘、草丛或密林中。分布于广东、广西等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