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白芍有分根繁殖(芽头繁殖)和种子繁殖两种繁殖方法,芽头栽植是生产上常用方法。
一、白芍分根繁殖法
在白芍收获时,把白芍根部从芽的着生部位全部割下,选择形状粗大,不空心的芽头,按其大小和芽的多少,顺其自然生长的形状切成数块,每块有2~4个芽,留作种用。一般每亩白芍地所得的芍芽可供2000~2666平方米(3~4亩)地栽种。
白芍最好能随挖随栽,如不能及时栽种,宜暂时进行贮藏。
白芍种贮藏方法是:
1、选择阴凉通风的室内,在地面上铺一层3~4厘米厚的湿润细沙,将芽头向上堆放,厚10~13厘米,上面盖上7?10厘米湿润沙土,四周用砖块围好,经半个月盖土干燥后,适当洒水保湿。如发现腐烂,应及时翻堆,拣出霉烂芍头,然后重新堆放防止蔓延。
2、也可以在室外,选择阴凉干燥、地势较 高、排水良好的树荫下,堆放厚10厘米左右,加盖7~10厘米湿润沙土,上面盖玉米杆,然后再盖沙土7~10厘米。
贮藏期间[8u58药材网www.8u58.com],所盖的沙土要经常洒水保持湿润,防止芽干枯,下雨时注意排水,如过湿,则除去玉米杆,通风晾干,以免霉烂。
二、白芍种子繁殖法
因为单瓣白芍药结实多,8月上中旬种子成熟,在果实微裂时及时采摘,随釆随播,或用湿沙混合拌匀贮藏至9月中下旬播种,白芍种子不宜晒干。在整好的育苗地畦面上按行株距50厘米x30厘米开穴,穴深3厘米,每穴播下种子3~5粒,覆土压实,上面再盖1层7~10厘米土。每亩播种量3.5-4千克。第2年4月上旬除去上层盖土,约半个月后即可出土,以后加强中耕除草追肥,在幼苗生长2~3年后,可进行定植,每穴留苗1~2株壮苗。因为此方法年限长,而且栽培效果不稳定,生产上少用种子繁殖,只作选育良种用。
白芍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植物,在山谷、山坡等地方都可以野生。因此,栽种白芍在管理方面可以较为粗放。白芍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喜欢阳光,还具有一定的抗寒性,适宜种植在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排水性和透气性较好的土地里。
白芍主要有白芍和杭白芍两个品名,据国家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制定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共分为11个等级。
芍药的果实为蓇葖,每个蓇葖含种子1~7粒。待种子成熟,蓇葖开裂,散出种子。各地果实成熟期不一,如黑龙江省牡丹江在9月上旬、山东荷泽在8月下旬、河南洛阳在8月上中旬、江苏扬州在8月下旬前后。种子宜采后即播,随播种时间延迟,种子含水量降低,发芽率下降。
第2年起每年追肥3次,第1次3月下旬-4月上旬,施淡人粪尿,第2次4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500公斤,第3次10-11月间,以圈肥为主,每亩1500-200公斤。第3年3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750公斤,腐熟饼肥5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4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1000公斤;11月间施厩肥1500-2000公斤。第4年收获前追肥2次,3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1000公斤,加硫酸铵1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4月下旬,除磷肥外,按上述施肥量再施1次。每次施肥,宜于植株两侧开穴施下。芍药喜旱怕涝,一般不需灌溉,严重干旱时,宜在傍晚灌透1次水。多雨季节,及时清沟排水,减少根病。
说是有美白的功效,但是效果其实一般的。
白芍适宜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具有喜温、喜光、喜肥特性和一定的耐寒性。白芍主要分布在年均气温为14.5℃左右的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约为27.8℃,在-20℃气温下能露地越冬,在极端高温42.1℃的条件下植株能正常生长。白芍植株喜湿润,怕涝,水淹6小时以上易死亡。白芍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夹砂黄泥土、冲积土上生长良好。粘土、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盐碱地植株生长不良。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中性至微碱性的砂壤土或壤土为好。忌连作,可与菊科、豆科作物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