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蜈蚣的干燥全体。
【药材历史考证】
蜈蚣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大吴川谷、江南。赤头、足者良。”《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图经》云:“生山南谷土石间,人家屋壁中亦有。形似马陆,扁身长黑,头、足赤者良。”《本草衍义》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本草纲目》云:“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歧尾。”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少棘蜈蚣相符。
【动物形态鉴定】
成体长110~180mm,除头板外,有21个体节组成。头板和第1背板金黄色,头板前部生有一对触角。头板前部的两侧各有4个单眼,集成左右眼群。头板腹面有颚肢一对,颚肢齿板前缘具5枚小齿,内侧3枚靠拢。自2~20节背板墨绿色或暗绿色,末背板有时近黄褐色。在第3、5、8、10、12、14、16、18、20体节的两侧各具气门一对。气门纵裂,呼吸腔有内外瓣扇,分成外庭和内腔。背面约自4~9体节起,有两条不显著的纵沟。第2、4、6、9、11、13、15、17、19体节的背板较短。胸板纵沟在2~19体节间。有步足21对。最末一对步足长而伸向后方。末对附肢基侧板后端有2尖棘;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有1棘;背面内侧有1棘和1隅棘,隅棘顶端有2小棘。
【药材性状鉴定】
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药材显微鉴定】
少棘蜈蚣粉末特征:黄绿色或灰黄色。①体壁(几丁质)碎片黄棕色、黄绿色、棕色或红棕色,水合氯醛液透化后显淡黄色或近无色。外表皮表面观有多角形网格样纹理,直径5~14μm,排列整齐,其下散有细小圆孔,有的(在腹部)细小圆孔边缘微拱起[8u58药材网www.8u58.com],单个散布或2~4集成群,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横断面观呈棕色,有光泽,有的隐约可见纵纹理。内表皮无色,有横向条纹;内、外表皮纵贯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②横纹肌纤维淡棕色或无色,多碎断,侧面观呈薄片状,明暗相间纹理隐约可见,有的较明显,纹理斜形、弧形、水波纹形或稍平直,暗带较窄,有致密的短纵纹;断面观成群或散在.呈多角形、扁平形、条形,表面较平整。③气管壁碎片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螺旋丝宽1~5μm,排列呈栅状或弧圈状,丝间有近无色或淡灰色小斑点。有时可见较细气管,具分枝,螺旋丝较细小。脂肪油滴淡黄色,散在。④刚毛无色透明或棕黄色。基部直径8~12μm,有髓腔。少数刚毛3~4个成簇,类似星状毛,表面有斜向纹理。少数刚毛位于体壁碎片上。
【药材理化鉴定】
本品水浸液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呈亮绿色荧光。
【生境分布】
喜居于潮湿阴暗处,多栖息在腐木、石隙间和阴湿的草地。性畏光,昼伏夜出。以捕食昆虫为主,一般在10月天气转冷时,潜伏于10~13cm深的土中越冬。分布较广,以我国北方陕西、河南、江苏等省较多。
【采集加工】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饮片炮制】去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
【性能功用】辛,温;有毒。归肝经。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喁,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内服:3~5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蜈蚣作为传统动物中药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几年,随着蜈蚣解毒制药剂行业的飞速发展,导致蜈蚣货源紧缺。综合国内药市行情,从全国特种养殖信息会上了解:由于人们长期使用化肥、农药,使野生蜈蚣资源逐年减少,价格逐年上涨,由上世纪的几分钱每条到现在的1.5元/条,岂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时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全虫5,蜈蚣1条(大),地龙10,水蛭10,天麻10单位克熄风止痉
全国准备从事蜈蚣养殖的公司、养殖场、养殖户、单位及个人,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人工养殖蜈蚣的骗局及误区,不要总是看见或听见蜈蚣养殖的宣传,经济效益又非常可观,就经不住诱惑,以防在养殖过程中误入养殖骗局及误区。
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人头尾,绷直,干燥。
蜈蚣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别称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蝍蛆等,常见的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多出没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蜈蚣怕什么东西吧!
蜈蚣咬人而且有毒。被蜈蚣咬伤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导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甚至出现全身整个肢体出现紫癜。可能会伴有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的症状。蜈蚣的毒一般是酸性的,被咬伤后可用皂水等碱性水清洁,如果症状不严重可以吃一些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药物,不要吃辛辣刺激食物,严禁用手抓,以免感染。如果被大蜈蚣咬伤或者症状严重,建议到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