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黄,中药名。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及孢子。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化痰止咳,活血祛风,利湿之功效。用于咳嗽痰多,百日咳,带下,胃痛,风湿痹痛,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别名
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淡菊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花、竹茧。
形态特征
子座呈不规则瘤状,早期白色,后变成粉红色,初期表面平滑,后期有龟裂,肉质,渐变为木栓质,长1.5-4cm,宽1-2.5cm。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内,直径μm。子囊长圆柱状,()μm×(22-35)μm;子囊孢子单行排列,长方形至梭形,两端大多尖锐,有纵横隔膜,(42-92)μm×(13-35)μm,无色或近无色,成堆时柿黄色
1、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心排血量和使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减低。
2、对血凝及血浆复钙时间的影响。能延长凝血时间,可能与复钙时间延长有关。
3、镇痛抗炎作用。
4、其他作用。对肝炎具有一定的疗效。
5、毒性,正常饮食,无不良反应。
竹黄,为多生于衰败或即将衰败的竹林中,它的主要寄主为箭竹和短穗竹植物,短穗竹及其变种毛环短穗竹是其最重要的寄主,其寄生率最高,产量最大。
中文学名
竹黄
别称
竹花、竹茧、赤团子
界
真菌界
门
真菌门()
亚门
子囊菌亚门()
快速
导航
生长习性
物种分布
组织
贮存
分类学
形态特征
子座呈不规则瘤状,早期白色,后变成粉红色,初期表面平滑,后期有龟裂,肉质,渐变为木栓质,长1.5-4cm,宽1-2.5cm。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内,直径μm.子囊长圆柱状,()μm×(22-35)μm;子囊孢子单行排列,长方形至梭形,两端大多尖锐,有纵横隔膜,(42-92)μm×(13-35)μm,无色或近无色,成堆时柿黄色。[1]
竹黄
特征:多生于将衰败或已经衰败的竹林中的莿竹属、刚竹属植物的杆上;在竹杆上形成子座,子座呈不规则瘤状,早期呈白色肉质,后变红色,木栓质。
生长习性
生于箣竹属、刚竹属的竹竿上,多生长在将衰败或已衰败的竹林中。每年四至五月插秧前后,是此菌生长和采收季节。[2]
物种分布
我国浙江、福建、四川、安徽、江苏、贵州、江西等地。[2]
组织
取竹黄子座横切面观察,子座边缘有子囊壳。子囊壳一般为1层,偶见2层,呈圆形或瓶形,孔口稍突出,直径450~600微米。
子囊细长,长250~350微米,横径20~30微米,一端浑圆,一端具细长的柄,附生于囊壳上。侧丝线状,长约305微米。子囊抱子呈纺锤状、无色,有壁砖状横纵分隔,长35~60微米,宽15~20微米,纵向单行首尾相接排列于子囊内。[2]
贮存
竹黄极易吸湿、发霉或为昆虫蛀蚀,其中所含的油质在贮存过程中也易逐渐酸败产生臭味,所以采收后必须立刻晒干或低温烘干,贮存于密闭容器内并置于冷暗环境,保存期不宜过长。[2]
分类学
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2]
竹黄
(
P.Henn.)
又名竹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茧、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竹参、竹三七、血三七等属于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竹黄属真菌。
多生于衰败或即将衰败的竹林中,它的主要寄主为箭竹属(
FI′anch)和短穗竹属旧)植物,短穗竹(B.)及其变种毛环短穗竹(var.。)是其最重要的寄主,其寄生率最高,产量最大。
子座小,长1-4.5cm
宽1-2.5cm,形状不规则,多呈瘤状。初期色淡,后期粉红色,龟裂。内部粉红色,肉质,后成木拴质。
比较广泛分布在南方竹林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国外仅见分布于日本的记载。
化学分析表明,竹黄中含有多种单体化合物。王景祥等人从福建仙游县出产的竹黄中,经醇提、硅胶柱层析分离等技术,分离鉴定了4种晶体,分别是甘露醇、硬脂酸、竹红菌甲素(
A,HA)、竹红菌乙素(
B,HB)。
我国民间作为药用,治疗虚寒胃疼、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和筋骨酸痛等。
释名:
竹膏。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小儿惊风发热。用竹黄二钱、雄黄、牵牛(研末)各一钱,共研匀,加面糊成丸子,如粟米大。每服三至五丸,薄荷汤送下发。
拉丁:
别名: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天竹花、淡竹花、竹花、赤团子、淡菊花
药用部位:真菌竹黄的子座
产地:四川、安徽、江苏、浙江
采收:清明前后采下。
加工:晒干。
药性:温
药味:淡
归经:归肺、肝经
功能:化痰止咳,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用于咳嗽痰多,百日咳,小儿惊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白带过多[8u58药材网www.8u58.com],胃痛,牙痛,跌打损伤。
毒性: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酒浸敷。
禁忌:孕妇禁用。服药期间忌食萝卜、酸辣。
药材性状:子座瘤状,略呈椭圆形或纺锤形,长1.5~4cm,直径1~2cm。背面隆起,由不规则横沟,基部凹陷,常有残留竹竿。表面粉红色,有细密纹理。质疏松,易折断,断面略扇形,外层粉红色,内层色浅。气特异,味淡。
药材来源
植物名:竹黄
拉丁:laP.Henn.
科名:肉座菌科
属名:竹黄属
形态描述:子座呈不规则瘤状,早期白色,后变粉红色,表面初期光滑,后期幼龟裂,肉质,渐变为木栓质,长1.5~4厘米,宽1~2.5厘米。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内。子囊孢子单行排列,长方形至梭形,两端尖锐,有纵横隔膜,无色,聚多时呈黄色。
生态环境:多生于刚竹属、莿竹属即将衰败的竹林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饮片
饮片名:竹黄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饮片性状:呈椭圆形或纺锤形,长1.5~4厘米,直径1~2厘米。背面隆起,有不规则横沟,基部凹陷,常有残留竹竿。表面粉红色,有细密纹理。质疏松,易折断,端面略呈扇形,外层粉红色,内层色浅。气特异,味淡。
炮制作用:本品用于化痰止咳,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竹黄,为多生于衰败或即将衰败的竹林中,它的主要寄主为箭竹和短穗竹植物,短穗竹及其变种毛环短穗竹是其最重要的寄主,其寄生率最高,产量最大。
竹黄
(laP.Henn.)
又名竹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茧、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竹参、竹三七、血三七等属于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竹黄属真菌。
多生于衰败或即将衰败的竹林中,它的主要寄主为箭竹属(′anch)和短穗竹属旧)植物,短穗竹(B.)及其变种毛环短穗竹(var.。)是其最重要的寄主,其寄生率最高,产量最大。
子座小,长1-4.5cm,宽1-2.5cm,形状不规则,多呈瘤状。初期色淡,后期粉红色,龟裂。内部粉红色,肉质,后成木拴质。
比较广泛分布在南方竹林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国外仅见分布于日本的记载。
化学分析表明,竹黄中含有多种单体化合物。王景祥等人从福建仙游县出产的竹黄中,经醇提、硅胶柱层析分离等技术,分离鉴定了4种晶体,分别是甘露醇、硬脂酸、竹红菌甲素(,HA)、竹红菌乙素(,HB)。
我国民间作为药用,治疗虚寒胃疼、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和筋骨酸痛等。
释名:竹膏。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小儿惊风发热。用竹黄二钱、雄黄、牵牛(研末)各一钱,共研匀,加面糊成丸子,如粟米大。每服三至五丸,薄荷汤送下发。
竹黄
(laP.Henn.)
又名竹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茧、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竹参、竹三七、血三七等属于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竹黄属真菌。
我国民间作为药用,治疗虚寒胃疼、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和筋骨酸痛等。
释名:竹膏。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小儿惊风发热。用竹黄二钱、雄黄、牵牛(研末)各一钱,共研匀,加面糊成丸子,如粟米大。每服三至五丸,薄荷汤送下发。
是否问这个:
竹黄
别名~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淡菊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花、竹茧。
归肺;肝经。
功效化痰止咳;活血祛风;利湿。
主治咳嗽痰多;百日咳;带下;胃痛;风湿痹痛;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性味淡;辛;平。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酒浸敷。
竹黄(ShiraiabambusicolaP.Henn.)又名竹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茧、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竹参、竹三七、血三七等属于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竹黄属真菌。多生于衰败或即将衰败的竹林中,它的主要寄主为箭竹属(FargesiaFI′anch)和短穗竹属旧rachystachyum)植物,短穗竹(B.densiflorum)及其变种毛环短穗竹(var.。illosum)是其最重要的寄主,其寄生率最高,产量最大。子座小,长1-4.5cm,宽1-2.5cm,形状不规则,多呈瘤状。初期色淡,后期粉红色,龟裂。内部粉红色,肉质,后成木拴质。比较广泛分布在南方竹林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国外仅见分布于日本的记载。化学分析表明,竹黄中含有多种单体化合物。王景祥等人从福建仙游县出产的竹黄中,经醇提、硅胶柱层析分离等技术,分离鉴定了4种晶体,分别是甘露醇、硬脂酸、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eA,HA)、竹红菌乙素(hypocrellineB,HB)。我国民间作为药用,治疗虚寒胃疼、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和筋骨酸痛等。释名:竹膏。气味:甘、寒、无毒。主治:小儿惊风发热。用竹黄二钱、雄黄、牵牛(研末)各一钱,共研匀,加面糊成丸子,如粟米大。每服三至五丸,薄荷汤送下发。
应该有效,竹黄60g,用白酒250ml浸泡24小时后服用,每晚服一次,约50ml,或用药酒外擦。
查看详细竹黄是一种中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止咳的作用。无毒,但须在中医医生指导下使用。。
查看详细竹黄汤由黄连解毒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变化而成。方中取苦寒之水牛角清解营血分之毒热;石膏、竹叶清热泻火,清透气分之热,寓有“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三黄、栀子苦寒直折,清热解毒,清泄三焦之热邪;凌霄花、槐花凉血活血,药味取花,其性轻扬,可增透散血分热邪之力;党参、麦冬益气养阴生津,三七、漏芦活血解毒,通经脉,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纵览全方,气血同治,以清热解毒为主,配以益气养阴生津、“透热转气”和活
查看详细竹青与竹黄是针对竹子内外不同颜色而论的,竹子的青绿色表皮,称为竹青,而竹腔内发黄内面,则称为竹黄。竹青纤维素是42.94%,总木质素达到25.23%。而竹黄部分的纤维素则是42.16%,总木质素占24.72%,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竹青各元素含量为1,由于竹肉和竹黄中的灰分、Al、Ba、Fe、Na等元素的含量都少于1,也就是竹青中的灰分、Al、Ba、Fe、Na等元素含量高于竹肉和竹黄。但竹肉和竹黄中
查看详细是否问这个:竹黄别名~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淡菊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花、竹茧。归肺;肝经。功效化痰止咳;活血祛风;利湿。主治咳嗽痰多;百日咳;带下;胃痛;风湿痹痛;小儿惊风;跌打损伤。性味淡;辛;平。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酒浸敷。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