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
又名:生地、干地黄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
滋阴凉血之要经
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古人云:“治血病无药可胜地黄。”宋代即有一则故事:一人衄血(鼻血)数斗,不断流出,吹入鼻中之药末均被冲出,将有生命危险,医者即刻派人寻找生地黄,令其生吃三四斤,又用生地黄渣塞鼻,血渐止。《名医别录》中记载,生地黄“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尿)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生地黄小档案】
生地黄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浙江、山西等地,尤以河南怀庆所产最为有名。属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块根具有药用价值,一般秋季或初冬采挖[8u58药材网www.8u58.com],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即为鲜地黄;或用小火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分干,或晒干,即为生地黄。现代研究发现,生地黄中主要含有甘露醇、梓醇、地黄素、生物碱等物质。
【功效主治】
功效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1.鲜地黄清热凉血之力强,适用于热病热入营血引起的舌紫绛、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2.生地黄养阴、清虚热作用较强,适用于热病后期伤阴引起的舌红口干、烦渴多饮、阴虚内热、骨蒸劳热等。3.用于血热引起的湿疹、荨麻疹等。
【鉴别选购】
生地黄与熟地黄虽同属一物,但二者的功效不同。生地黄未经炮制加工,味甘苦,性寒,滋腻性小,主要作用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多用于血热出血或壮热神昏、口干舌紫等,因此生地黄为滋阴凉血之要药;熟地黄经过加工后,味甘性微温,可养血滋阴,凡一切精血阴液亏虚偏寒或热轻者都可用之,为补血之要药。因此购买时必须辨证论治,勿将二者混为一谈。
【注意事项】
脾虚泄泻、胃寒食少、胸膈有痰者慎服。
地黄的生长习性: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厚肉质,呈现圆柱形或纺锤形块状。基生叶丛生。由种子繁殖的地黄当年不能开花结实,第二年由块根再长出的新植株可开花结果。地黄根,尤其上端有许多芽眼,可进行无性繁殖,这是地黄生产中的主要繁殖途径。地黄适应性强,有“三喜”、“三怕”的生长习性:喜凉爽气候,怕高温;喜阳光充足,怕阴雨;喜“黄墒”,怕水淹泡。除盐碱地和黏重土壤外均可种植,但肥沃松软的砂质壤土更为
查看详细地黄块根的采收以秋后为主,春季亦可采收。一般在叶逐渐枯黄,茎发干、萎缩,停止生长,根开始进入休眠期,嫩的地黄根变为红黄色时即可采收。采收期因地区、品种、栽植期不同而异。浙江春地黄7月下旬起收,夏地黄在12月收获。广西春种地黄立秋前后采收;秋种地黄在冬末初春采收。其他地区栽培地黄在10月上旬-11月上旬收获。收获时先割去地上植株,在畦的一端采挖,注意减少块根的损伤。
查看详细熟地黄是酒炙的,表面应该有淡酒香气味,更多表面乌黑有光泽,并且质地柔软而且有韧性,不易折断闻起来酸味,但没有尝过熟地黄正品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尝起来酸,可能是放的时间不同,或品质跟以前不一样
查看详细熟地黄,又称“熟地”,性味甘,微温。就名字而言,熟地孤单中彰显自足,平淡中又透着不屈。熟地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的功效,适用于血虚证,妇女月经不调,肝肾阴虚证,消渴证,精血亏虚证等。熟地为滋补肝肾的重要药物,不仅能够养血滋阴,而且能够生精填髓。中医认为精血是人体内最根本的物质基础,精血充足则肝肾功能正常,机体表现出强健功能状态。反之,人体精血不足则出现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聋
查看详细最好不要长期泡水第一熟地泡水不如煎汤药效容易析出,第二熟地滋腻长期独用极易败伤胃气,使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副作用。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