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叶霉病主要为害白芍叶片,
症状初生圆形褐色病斑,初生圆形紫褐色病斑,大小6—15mm,后微具浅褐色轮纹,四周暗紫褐色,叶背常生墨绿色绒霉层,后期病斑融合引起叶枯。茎染病生长条形紫褐色病斑。叶柄染病叶柄基部分叉处易拆断。萼片、花瓣染病初生紫红色小点,后边缘焦枯。
病原.称牡丹枝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3—7根簇生,黄褐色,线形,具隔膜3-7个[8u58药材网www.8u58.com],大小27—73×4—5(μm)。分生孢子卵形至纺锤形,黄褐色,1或多个细胞,大小10—13×4—4.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先侵害寄主的下部叶片,后逐渐向上扩展,7—8月雨季该病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①合理密植,株间要通风透光。
②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③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40%乙磷铝250倍液。
白芍是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可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等病症。不宜与藜芦同用的中草药。
查看详细炙甘草:【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能主治】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白芍【性味】苦酸,凉。【归经】入肝、脾经。【功用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古云:白芍药补中焦之药,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黄芩;恶热而痛,加黄柏;若恶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药
查看详细病情分析:白芍来为我国著自名的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芍药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记有“主邪气白芍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意见建议:芍药不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药用。根鲜脆多汁,入药,赤芍、白芍是加工方法不同。根据分析,芍药根含有芍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种而异。中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药的根,它是镇痉、镇痛、通经药。对妇女的腹痛、胃痉挛、眩晕、痛风、利尿
查看详细白术【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胀可与枳壳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等同用。2.用于水湿停留、痰饮、水肿。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
查看详细白芍功效与作用1、主要是抗菌止痛,可以疏肝理气、柔肝养血、缓中止痛、平肝敛阴,常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盗汗,头痛、眩晕等病症。2、白芍还有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临床上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结肠易激综合征、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治疗坐骨神经痛、头痛、癫痫、冠心病、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作用。白芍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是
查看详细不用含氯的肥料,常见肥料过磷酸钙,尿素,夫沃施菌肥、沃叶水溶肥等,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翌年春季,芍药发芽前,将上年秋季的土堆松平;生长期,要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做到雨后即锄,久旱即锄。2.摘侧蕾:芍药除茎顶生出蕾外,茎上部叶腋部还生有3-6个侧蕾。如及早摘去侧蕾可集中养分,使主蕾花大丰满;如留着侧蕾,则花开丰富,观赏期长。可根据需要,自主掌握。3.浇水追肥: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一般不用浇水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