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其味辛,微温。内服有解表散寒,温中,解毒作用;外用具有刺激皮肤增强血液循环,并有杀灭阴道滴虫,抑制毛癣菌作用,可治疗多种皮肤病。斑秃,鲜姜切片反复涂擦脱发患处,至局部皮肤发红发热,每天数次,能使脱发处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加皮肤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促使新发生长。
生姜其味辛,微温。内服有解表散寒,温中,解毒作用;外用具有刺激皮肤增强血液循环,并有杀灭阴道滴虫,抑制毛癣菌作用,可治疗多种皮肤病。斑秃,鲜姜切片反复涂擦脱发患处,至局部皮肤发红发热,每天数次,能使脱发处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加皮肤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促使新发生长。
生姜能治的皮肤病有荨麻疹、痱子。
痱子:用生姜切片外擦,痱子很快就退,大人孩子都可用。
荨麻疹:生姜桂枝粥:生姜10片,桂枝3克(研末),粳米50克,红糖30克,煮稀粥食,每日1-2次
从食疗调理角度来说,蜂蜜和生姜对皮肤过敏可能也有一定的作用。蜂蜜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补充微量元素对健康有帮助,同时蜂蜜有通便作用,可以帮助排毒。
生姜有发散的功能,可以帮助排出身体内的湿毒。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的食疗可以帮助缓解过敏症状,但如果只依赖这两种食品来治疗过敏性疾病,或者希望能调理身体后不再出现过敏,则是非常不科学的。
生姜除了能治皮肤病,还可以治以下症状:
1、治感冒-必须在没有嗓子疼的时候
人们最熟悉的,就是生姜能治感冒,从过去的“红糖姜水”到现在的“可乐姜汤”,不管哪种,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这次感冒,没有嗓子疼,更不能有扁桃体的红肿,如果在后两种情况时喝了姜汤[8u58药材网www.8u58.com],嗓子痛会加重,甚至掀起一场燎原之火。
因为姜是温性的,而且比较燥,带有嗓子疼的感冒至少是寒热夹杂,甚至就是风热导致的,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有发烧的问题,解表药也不能选择温燥的,不独生姜。
荆芥杏仁之类的也不适合,所以,由后者组成的“感冒清热颗粒”,也是嗓子疼时治疗感冒的大忌。如果想用食疗解决,最多用到葱,葱也是可以解表发汗的,但它温的同时,性质是润的,这也是为什么,吃姜多了会上火,但是吃大葱很少上火的原因。
2、治水肿-生姜一定带皮吃
我们做菜时用生姜,一般都会刮皮,事实上,讲究的厨师多要求带皮。在中医里,入药治疗水肿的时候,生姜也是一定要带皮的,甚至是就用生姜皮。
有个名方叫“五皮饮”,治疗的是各种水肿,包括肾炎水肿,妊娠水肿和经期水肿甚至还有腹水,其中用到了陈皮9克、茯苓皮24克、生姜皮6克、桑白皮9克、大腹皮9克,通过健脾利水来消肿。
中医认为,这五种皮,可以解决皮毛、体表的问题,除了浮肿,还有长在皮肤上的荨麻疹,很多名医也以此方为基础。因此,如果想通过生姜透表发汗,特别是治疗刚刚得的感冒,包括解决体表病患,生姜一定要带着皮。
生姜含挥发性成分:α-姜烯(α),β-檀香萜醇(β),β-水芹烯(β),β-甜没药烯(β),α-姜黄烯(α),姜醇(),紫苏醛(),橙花醛(neral),牻牛儿醛(),2-蒈醇(),3-蒈醇,樟烯(),β-罗勒烯(β),α-香柑油烯(α),β-金便欢烯(β),月桂烯(),β-蒎烯(β),2-龙脑(),柠檬醛(),7-孟烯[],异小茴香醇(l),α-金合欢烯,1,3,3-三甲基三环[2.2.1.02
查看详细姜黄粉不是生姜粉,但彼此的成份很相近。姜黄粉别名为黄姜粉,即生姜属姜科,姜黄粉是干姜经过纯物理方法去掉3%的姜油和2%水分而得到的。生姜粉就是生姜磨成粉,分嫩姜和老姜。一般选取嫩姜作用于食用,老姜作用于药用。
查看详细生姜对身体有什么功效?
查看详细胡椒生姜均有暖胃驱寒杀菌的功效。可以调理好脾胃虚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对胃下垂也有一定的功效。姜汤是民间普遍使用的驱寒、防治感冒的办法。主要有生姜配合其他材料做成汤饮用。大葱1条,大蒜2瓣,胡椒粉少许。有发表发汗的功效。
查看详细生姜营养丰富,产品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烯酚和姜醇等特殊成分,使姜具有特殊的辛香味。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编著的食物成分表所示,每500克鲜姜含糖类40克、脂肪3.5克、蛋白质7克、纤维素5克、胡萝卜素0.9毫克、维生素C20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黄素0.2毫克、尼克酸2毫克、钙100毫克、磷225毫克、铁35毫克。这些都是维
查看详细食生姜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好处:1.吃生姜会发热,从而抵抗寒冷2.促进新陈代谢3.帮助消化4.提神,防止呕吐5.强健筋骨(对老人大有好处)6.消除腹痛7.祛痰平咳8.解百毒,排出人体多种毒素,缓解脏器压力可以熬姜汤喝,也可以用糖腌制而食,或在菜中使用。但食生姜要食鲜姜(即子姜),鲜姜不辣,营养成分多,功能强。老姜(即母姜)过辣,类似干姜,不可多吃。夏天细菌滋生,容易引起急性肠胃炎,适量食用可以防治。
查看详细申明:内容由网友发布,如侵犯了您的权力,请联系删除。回复日期:20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