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繁殖
牡丹嫁接方法有很多种,如嵌接、劈接、单芽接、地接、高空嫁接等。生产中常采用简便、易操作、成活率高的贴接和劈接。
嫁接场景
选择当年生健壮、光滑且带有饱满顶芽或侧芽的枝条作为接穗,土芽萌发出来的1至2年生的枝条髓心充实,嫁接后更容易成活;中心组织疏松、呈现褐色斑纹不正常的穗条不能使用。
接穗一般长5至10厘米,接穗最好随采随用,不宜存放时间过长,否则会造成穗条失水而影响嫁接成活率。若暂时用不完,可用湿布包好放于4℃至8℃的冷库内,或阴凉处,或埋入湿沙中储存。如异地采穗和远途运输,应用苔藓等保湿材料进行保湿,在5℃至10℃低温环境下运输。
嫁接时间最好选择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之间,根据南北方温度差异,各地酌情选定嫁接时间,宜早不宜晚。嫁接期间(从嫁接当日算起20至30天内)日间气温在20℃至25℃时最佳,伤口愈合速度最快,在此温度下伤口愈合时间一般在20天左右。
挑选愈合好的苗子
嫁接的时令性很强,错过最佳时间,成活率大大降低。嫁接成活率的高低与接穗品种有关,大部分品种嫁接后成活率都很高,但像‘海皇’、‘爱丽丝’、‘金至’等木质化比较轻的品种,嫁接后成活率较低。
常用的砧木有两种,一种是牡丹的根,一种是芍药的根。砧木要求健壮、无病虫害、粗度(直径)在1厘米以上、长度不低于20厘米。芍药根木质化轻、根软,便于操作。
砧根年龄对嫁接成活率有明显影响,一般选择2至3年生的根作为砧根。其方法是选取2至3年生健壮、无病菌、表面光滑的实生苗,除去泥土,剪除多余枝条(如果采用的是芍药,则应去掉芍药芽),用800倍75%的甲基托布津浸泡5分钟进行消毒杀菌。然后置于阴凉处晾2至3天,切忌阳光曝晒,待砧木失水变软后进行嫁接。晾软后的砧木切口有韧性,不易脆裂,便于操作。
嫁接使用的工具有锋利的专用嫁接刀、麻绳/可降解的胶布、掺有杀菌剂的泥巴/低温石蜡。
贴接法又叫斜接。嫁接前,将接穗在含有多菌灵和生根剂的溶液中浸泡30分钟。
在药液中浸泡接穗
贴接
选择的砧木要比接穗粗一些,然后用嫁接刀将砧木上端和接穗下端分别削出对应的斜面,将接穗镶嵌在根一侧的切口上,形成层相对,用麻绳/可降解的胶布将接口处自下而上缠紧,糊上杀菌液配制的泥巴(低温石蜡),以保护接口处不被感染和失水。
采用劈接法时,先在接穗基部两侧削出长2至3厘米的楔形斜面(上厚下薄的楔形),再将砧木上端削平,从中间用刀切开[8u58药材网www.8u58.com],切口长度略长于接穗削面。然后将接穗自上而下插入切口中,注意对准形成层,用麻绳或者可降解的塑料缠紧,接口处涂以泥浆或液体石蜡,即可栽植或假植于潮湿的细沙或者土壤中。
劈接
如若将刚刚嫁接的牡丹苗直接栽植到地里面,遇到雨水天气,水可能会浸入到嫁接的伤口处,导致伤口感染腐烂,从而降低成活率。生产中一般先将嫁接苗假植到苗床上,等伤口完全愈合后再移栽到大田。具体做法为:搭设高约两米的拱棚架,上面铺上薄膜遮挡雨水,同时在大棚两端留一通风口,保持棚内空气流通。在苗床上铺约30厘米厚的松软泥沙作为基质,基质内不宜有土块,否则不能较好地包埋嫁接苗。
在嫁接前一个星期,将苗床喷水浇透,以基质湿透不积水为准,使苗床保持较好的墒情。然后将嫁接好的苗子假植到苗床内,注意苗子要被泥沙完全包埋,在假植期间严禁苗床进水。如果嫁接季节较晚,气温转凉,则可假植在温室内,利用温室内的高温快速愈合。
一般假植20至30天后,挑选伤口愈合较好的种植到大田,愈合好的花芽一般都会轻度萌动。在苗床上假植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可过短。过长,愈合好的花芽徒长会造成营养不良;过短,伤口未愈合。过长和过短都会影响到嫁接苗移栽到大田后的成活率。
嫁接后苗子假植到土壤中
为节约土地和便于管理,当年嫁接小苗一般适当密植,行距不低于30厘米,株距不低于20厘米。栽植前如果土壤较干,先浇水调节墒情,并把地耙平,用开沟机或铁锨开出一条深30厘米的种植沟,然后把嫁接苗放入沟内,深浅以嫁接苗的刀口低于地面3至5厘米为宜。然后填土、压实,上面用土将接穗全部封住,并高出接穗顶端约5至10厘米,起到保墒和冬季保温的作用。种植后,为避免伤口感染,不可以再浇水,否则容易大面积死亡。第二年春天花芽萌动前,再将小土包抹去一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