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
白芷〔(Fisch.)Benth..〕别名祁白芷、兴安白芷、禹白芷。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主产河北、河南。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区,我国北方多有栽培。以根入药。根含挥发油,并含呋喃香豆素为主的10种香豆素:比克白芷素、比克白芷醚、新比克白芷内酯、东莨菪素、氧化前胡素、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珊瑚菜素、花椒毒素等;抗白芷含6种呋喃香豆素: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佛手柑内酯、珊瑚菜素、氧化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药理试验证明:1∶10川白芷水煎剂对大肠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霍乱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比克白芷素对冠状血管有扩张作用。味辛,性温。有祛风散湿、消肿、排脓、止痛的功能。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白带、痈疖肿毒等症。同作药用的栽培种还有杭白芷〔A.(Fisch.)Benth..var.(Boiss.).〕,别名川白芷,主产浙江、四川,我国南方地区多有栽培。过去曾把杭白芷和川白芷(库页白芷)误定为二个种,现据有关文献报道,川白芷和杭白芷较相似,应共同作为白芷的变种。
一、形态特征
株高1—2.5m。根粗大长圆锥形,有分枝,外皮黄褐色。茎粗2—5cm,圆柱形,中空,常带紫色,有纵沟纹。
茎下部叶羽状分裂,有长柄;茎中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柄下部成囊状膨大的膜质鞘;茎上部叶无柄,有膨大的囊状鞘。复伞形花序,花序梗长5—20cm,伞辐通常18—40—70,总苞片通常缺,或有1—2片,长卵形,膨大成鞘状,小总苞片5—10或更多;花小,无萼齿,花瓣5,白色,先端内凹。双悬果扁平,长广椭圆形,黄棕色,有时带紫色,长4—7mm,宽4—6mm,无毛;分果具5棱,侧棱有宽翅,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图14—67)。
图14—67白芷形态图
1.叶2.果序3.根4.种子
二、生物学特性
白芷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能耐寒,适应性强。宜生长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种子在恒温下发芽率极低,在变温下发芽较好,以10—30℃变温为佳,光有促进种子发芽的作用。
白芷正常的生长发育是:秋季播种当年为苗期;第二年为营养生长期,至植株枯萎时收获;采种植株继续进入第三年的生殖生长期:6—7月抽薹开花,7—9月果实成熟,因而根里贮藏的营养大量消耗,至变木质化,不能药用。但生产上常有部分植株于第二年就提前抽薹开花,一般10—20%,多者30%以上,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影响提早抽薹开花的因素很多:
1.苗龄
播种期的早晚影响了幼苗的生长,播种过早苗龄长,幼苗长得大,营养也充足,第二年抽薹率就高。播种过迟,气温下降,出苗和幼苗生长都很缓慢,致使冬前幼苗瘦弱,易受冻害,第二年虽抽薹率低或不抽薹,但产量也低。各地因气候条件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适宜播种期因各地条件而异:河南省丁胜认为冬前苗龄为4—6片真叶为宜,则在河南许昌地区9月中旬播种其抽薹率不超过3—5%,死亡率为1—2%,在8月中旬播种者抽薹率高达30%以上(表14—61)。
表14—61不同播种期对白芷早期抽薹的影响
2.肥水
白芷植株高大,生长快,吸肥力强,是喜肥作物。但盲目施肥,至使植株生长过旺,特别是苗期生长超过一定程度,常导致提前抽薹开花,所以苗期一定要严格控制肥水供应。一般不施或少施,5月上旬以后才开始施肥和浇水,此期为白芷营养生长期,气温高,光照又充足,需要吸收大量营养和水分,以适应其迅速生长的需要(表14—62)。
表14—62控制水肥与抽薹的关系由此可见,早期控制肥水对白芷的抽薹率和产量影响很大,特别是适时追肥是关键。也不宜选用太肥的土壤栽培,依潘世民(1982年)试验:他选用堆过肥的地段和一般田块栽培,结果抽薹率前者比后者提高18%;轮作地比连作地抽薹率高2.7—6.1%。
3.种子
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结的种子其特性是不同的。一般主茎顶端花薹结的种子较肥大,抽薹率最高;二、三级枝上所结种子瘪也小,质量较差,虽抽薹率不高,但播后出苗率和成亩率都较低;而一级枝上结的种子,大小中等,质量最好,播出后出苗率和成活率最高,抽薹率也低。过于老熟的种子也易提前抽薹,故采种时应加以注意。种子不宜久藏,隔年陈种容易丧失发芽力。
根据白芷有提早抽薹的特性,采用控制播种期、肥水管理和选种等措施,目的在于控制幼苗生长,使在越冬前,幼苗不至长得太大或太小,幼苗过大营养充足,来年容易抽薹。幼苗太小营养不良,也影响白芷的产量。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与整地
耕作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白芷对前作的选择要求不严格,前作白芷生长好的连作地也可选用。每亩施厩肥或堆肥2500—,肥沃地应少施。深耕30cm左右,晒后再翻耕一次,然后耙细整平,作宽1—2m的高畦或平畦[8u58药材网www.8u58.com],畦面整平整细。
(二)繁殖
用种子繁殖。一般采用直播,不宜移栽,移栽的植株根部多分叉,主根生长不良,影响产量和质量。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于3、4月,但产量和质量较差;通常采用秋播,适宜播种期因地而异,华北地区多在8月下旬至9月初。播种方法:穴播按行株距35×15—20cm开穴,深5—10cm;条播按行距3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播下,然后盖薄层细土,压实,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穴播每亩用种子量约0.75kg,条播1.5kg。播后15—20天出苗。
据山西滕辉试验认为用2%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喷洒在种子上,搅拌、闷润8小时,使溶液被种子充分吸收后播种,能提早出苗和大大提高出苗率。
(三)田间管理
1.间苗
第二年早春幼苗返青后,苗高5cm左右开始间苗。第一次间苗,条播每隔5cm左右留1株,穴播每穴留5—8株;第二次间苗每隔10cm左右留1株或每穴留3—5株;第三次于苗高15cm左右时定苗,每隔12—15cm留1株或每穴留1—3株。除去过密的小苗、弱苗,并注意除去生长过旺的大苗。春播者可参照进行。
2.中耕除草
每次间苗时都应结合中耕除草,第一次只浅松表土,以后可以逐次加深,次数视土壤干湿程度和杂草生长情况而定,待植株长大封垄以后,就不宜再中耕除草。松土时注意勿伤主根,否则主根易分叉,生长不良,如发现个别植株提早抽薹应及时拔除。
3.追肥
一般追肥3—4次,常在间苗、定苗后和封垄前进行。可用人粪尿、腐熟饼肥或尿素等,第一次肥料宜薄宜少,以后可逐次加浓加多。封垄前的一次追肥施后随即培土,可防止倒伏,促进生长。
4.排灌
播种后若土壤干燥应浇水一次,过7—8天后再浇一次,保证在幼苗出土前畦面湿润,以利幼苗出土。后视土壤干湿情况决定是否浇水。施肥时也可结合浇水,北方在入冬前也应浇一次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止积水烂根。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斑枯病
(iiEll.etEv.)
又名白斑病。主要为害叶部,病斑为多角形,初期暗绿色,后为灰白色,上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造成叶片枯死。防治方法:(1)清除病残组织,集中烧毁。(2)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多抗霉素100—200单位喷雾。
2.黄凤蝶
(nn′e)
幼虫为害叶片。防治方法:(1)幼龄期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或用青虫菌(每克菌粉含孢子100亿)500倍液或Bt乳剂200—300倍液喷雾。(2)人工捕杀。
3.胡萝卜微管蚜
〔ei()〕
是为害白花等伞形科药用植物和蔬菜及金银花等忍冬属植物的重要害虫。4—5月为害忍冬属植物(第一寄主),5—7月严重为害白芷等伞形科药用植物和蔬菜(第二寄主)的嫩梢,使其嫩叶卷曲皱缩,有的可致使枯黄,10—11月在忍冬属植物枝条上产卵越冬。药剂防治应掌握在越冬卵完全孵化和幼叶尚未卷曲时和伞形科植物上受害卷叶前进行。此外冬季在越冬寄主田间清园,处理残株落叶以减少越冬基数。
此外,还有棉红蜘蛛(′e.)和根结线虫病(.)等。
四、采收与加工
春播白芷在当年10月中、下旬,秋播者于8月下旬叶呈枯萎状态时刨收,抖去泥土,晒干即成。每亩可收干货250—300kg,高产者可达500kg。
五、留种
有原地留种和选苗留种两种。
原地留种即在挖收白芷时留部分植株不挖,翌年即可抽薹开花结籽。
选苗留种在挖收白芷时选主根直,中等大小的无病虫害的根作种根,另行种植。按行株距85—100×35cm开穴,斜栽,每穴栽种根1株,覆土约5cm,9月份出苗后注意中耕除草,施厩肥于根部附近,培土覆盖。第二年返青后及时中耕除草施肥。5月抽薹后需培土,以防大风刮倒植株。7月份种子陆续成熟。北方常把选好的种根砂藏于地窖里,翌春再栽到地里,同样管理。6月上旬抽薹开花,8月种子陆续成熟。采种时应视种子外皮呈黄绿色时(不老也不嫩),选侧枝上结的种子,分批剪下种穗,挂通风处阴干。主茎顶端结的种子易提早抽薹,不宜采用。种子干后轻轻搓下种子,筛去枝梗,装袋置通风干燥处存放,勿使受潮或烟熏。
附:杭白芷杭白芷与白芷的栽培方法大致相似,但因产地不同,气候差异较大,故栽培方法也略有不同。主要差别如:播种期,四川在9月上、中旬,浙江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浙南天气较暖和可稍迟点,浙西、浙北天气较凉可提早到9月份。在同一地区肥力高的田块可适当推迟播种期。
南方生长季较长,为经济利用土地,增加收入,在播种后至翌春植株开始生长前,可进行间作,间作物以在2—3月份前收获的蔬菜如菠菜、莴笋、蒜等矮小作物为宜。
收获期,南方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刨收,此时常遇阴雨,加工时可用硫磺熏,以防霉变。挖起的根在田间晒一天,运回按大小分别上炕,加硫磺熏,每100kg用硫磺10kg左右,一般小根1昼夜,大根3天即可熏透,要不断加入硫磺,使不熄火断烟。通常取样检查,把根切开,涂以碘酒,若蓝色很快消失,表示已熏透,否则需继续熏,熏后及时摊开晒干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