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水蛭的生存能力与抗病能力相当强,个别有病的水蛭主要是由于蛭体受外界因素(水体环境、生物因素、人为因素)或自身因素的影响,引起正常新陈代谢失控,扰乱了水豳的正常生命活动,从而导致少量水蛭发生病变。
水蛭养殖常见发病原因
1、温度不稳定
温度不稳定是指气温过低或昼夜温差较大等,这样都会使水蛭的抗病能力下降,造成水蛭不适应或患病。寒冷时未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如在倒春寒季节受冻,就会引起水蛭发病或死亡;炎热时未采取降温防暑措施,如水温过高,太阳直接照射等,都会造成水蛭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2、密度过大
水蛭的养殖密度,一般和外界温度有关。温度低时,密度可适当大些;温度高时,密度可适当小些。而在实际养殖时,春季温度偏低,密度应该大些,而由于是放种期,又不可能太大。夏季温度偏高,养殖密度应当小二些,而由于水蛭大量繁殖,又显得养殖水体不足。如果放养密度高于正常密度3 倍以上,必然造成水蛭活动空间相对减小[8u58药材网www.8u58.com],再加上饵料不足或分配不均,排泄物过多,有可能发生互相残杀,或引起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3、水质恶化
随着小水蛭逐渐长大,池中的排泄物不断增多,再加上残饵大量存积和气温的升高,或长期处在高温季节,如果不及时换水,池水就会腐败,严重时发黑发臭,有害病菌大量繁殖,极可能引发各种传染性疾病。
4、营养不良
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一是养殖密度过大,饵料分配不均,使弱者更弱,而逐渐消瘦,体质下降,感染疾病或死亡;异是饵料营养配比不合理,长期饲喂单一饵料,造成营养不良,抵抗能力下降;三是投饵不遵循“四定”的原则,水蛭时饥时饱,有时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也会造成发病或死亡。
水蛭在自然温度条件下,从孵出到长成成品蛭(即具有生育能力)需5~6个月,在人工控温饲养条件下,4个月即可长成。一般体长6~10厘米,体重5~8克。一条水蛭年产卵3次以上,每次产卵茧2~3个,全年可产幼蛭100条以上。
水蛭俗称蚂蟥,是一种稻田内可怕的存在。水蛭喜欢吸附在人和动物的皮肤上吸食血液,种植水稻的人经常容易被水蛭咬伤,拉扯之后容易造成大量出血。小编小的时候听过许多关于水蛭的可怕传言,尽管如此,水蛭也是一种投资的好门路。
水蛭为水蛭科动物蚂蟥、卵叶蚂蟥或水蛭的干燥体。
水蛭生活在稻田、沟渠、浅水污秽坑塘等处,嗜吸人畜血液,行动非常敏捷,会波浪式游,也能作尺蠖式移行。每到春暖即行活跃,6~10月均为其产卵期,到冬季往往蛰伏在近岸湿泥中,不食不动,生存能力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水蛭的种类有哪些吧!
水蛭包括虫一类的药物一般都是治疗风湿和内风湿一类的疾病的!
水蛭适应性强,发病率极低,没有暴发性疾病和传染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干枯病、白斑病、肠胃炎、吸盘出血即水蛭前后吸盘或单个吸盘出血红肿、腹部结块、虚脱症等6大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