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蒲黄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或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的干燥花粉。本植物与水菖蒲形态相似,但水菖蒲根具臭气,又名臭蒲;而本种根无臭气,故名香蒲。其黄色花粉入药,名蒲黄。
【药材历史考证】蒲黄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又名蒲厘花粉。《本草经集注》曰:“此即蒲厘花上黄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疗血。”《本草图经》曰:“今处处有之。而泰州者为良。春初生嫩叶,未出水时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花黄即花中蕊屑也。细若金粉,当其欲开时,有便取之。”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证,与水烛香蒲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
1.水烛香蒲:多年生沼生草本,高1~2m。根茎匍匐,须根多数。叶片狭线形,长30~60cm,宽0.4~1cm,质厚而柔,基部鞘状。穗状花序单一,顶生,雌雄同株,雌雄花序间隔2~15cm;雄花序在上,长20~30cm,花被鳞片状或茸毛状;雌花序在下,长10~30cm,直径0.5~2cm,圆柱形,深褐色或红褐色,下有总苞片1枚,叶状;雌花小苞片较柱头短,花被退化成茸毛状,与小苞片近等长,柱头线状长圆形。小坚果无沟。花期6~7月,果期7~8月。
2.东方香蒲与水烛香蒲主要区别特征:雌雄花序紧相连接;雄花序在上,长3~5cm;雌花序在下[8u58药材网www.8u58.com],长6~15cm;雌花无小苞片,柱头匙状,小坚果有纵沟。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
【药材显微鉴定】粉末黄色。花粉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7~29μm,表面有网状雕纹,具单孔,不甚明显。
【药材理化鉴定】
1.取本品0.1g,加乙醇5ml,温浸,滤过。取滤液1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2~3滴,溶液渐显樱红色。
2.取本品0.2g,加水10ml,温浸,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显淡绿棕色。
【生境分布】生于池沼、水旁或浅水中。水烛香蒲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东方香蒲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及陕西、甘肃、新疆、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采集加工】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
【饮片炮制】
1.生蒲黄:揉碎结块,过筛。
2.蒲黄:炭取净蒲黄,照炒炭法炒至棕褐色。
【性能功用】甘,平。归肝经、心包经。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内服:5~9g;水煎服。外用:适量,敷患处。孕妇慎用。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蒲黄生于池、沼、浅水中。分布几遍全国。采制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辗轧,筛取花粉。性状花粉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骨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化学成分含n-二十五烷()、硬脂酸、黄酮类。
可用于治疗“肝气郁结”引起的干部区域闷胀、刺痛等症状。
蒲黄是传统中药,具有镇痛、抗凝促凝(与浓度有关)、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保护高脂血症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兴奋收缩子宫、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还有促进肠蠕动、抗炎、抗低压低氧、抗微生物等药理作用,临床有广泛的用途.蒲黄(英)别名水蜡烛、毛蜡烛、蒲黄、蒲棒。来源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aL.的花粉。植物形态沼泽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茎匍匐,有多数须根
中药蒲黄!收敛止血!治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