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大苗或成株黄芩的茎基部及主根。病部初期呈暗褐色,后绕茎基部或根颈部扩展,致使皮层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以致植株枯死。后期病部表面可形成大小不一的黑褐色菌核。
黄芩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等,根入药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其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因此市场需求非常大,栽培价值非常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黄芩种子怎么种植吧!
黄芩是我国的传统药材之一。黄芩具有清热、除湿、净火、解毒等功效,在中医临床应用中,黄芩被广泛应用于清热解毒的方剂中。黄芩在东汉神农经中首次被记载,列为中级,“主要集中于黄热病、肠泻、腹泻、腹泻、水下血水浇灌、损伤、,坏疽和侵略性火灾。黄芩:在《美第奇本草纲目》中有详细记录。他说,“黄芩是一种古老的根,黄芩和黄色脱落物。现代研究证明,以黄芩为主要成分的贝加尔林
黄芩是一种清热除燥的中草药,在中药成分提取和制造饮品行业种被广泛的使用。随着黄岑需求量的增大,野生黄芩被不断挖掘,逐渐呈现一种资源匮乏的趋势,所以在当前发展黄岑的人工种植是十分必要的。
黄芩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荚,叶的两面生白色状斑,好像撒上一层白粉一样,病斑汇合而布满整个叶片,最后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病,导致提早干枯或结实不良甚至不结实。该病病原为蓼白粉菌,病菌以菌丝体及闭囊壳在黄芩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5月下旬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和闭囊壳内释放子囊孢子随着气流、雨水等传播侵染黄芩,引起发病。其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侵染,9月下旬产生闭囊壳随病残体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