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灰霉病症状分为二型:普通型和茎基腐型,以茎基腐型危害最大。【普通型】主要危害黄芩地上嫩叶、嫩茎、花和嫩荚,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划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叶片上易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逐渐向内扩展,病斑常有明显的轮纹,湿度大时,各发病部位均有灰色霉层,后期病斑扩大,可致全叶干枯、果荚坏死不能结实。【茎基腐型】主要在2-3年生黄芩上发病重,可单独发生;该型发病早,一般在2-3年生黄芩返青生长后即可侵染发病,主要危害黄芩地面上下10厘米左右茎基部,因发病部位低且可为地上茎叶所遮挡,因而局部较高的小气候湿度极有利于病菌侵染,以后病斑环茎一周,病部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其上的茎叶随即枯死;一丛黄芩有一至数个茎基部发病后,常很快扩展至其他茎基部,最后导致一丛黄芩大部患病枯死。
黄芪亦名戴糁、戴椹、百本、箭芪、百药绵、二人抬等。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而献身。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黄芩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大苗或成株黄芩的茎基部及主根。病部初期呈暗褐色,后绕茎基部或根颈部扩展,致使皮层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以致植株枯死。后期病部表面可形成大小不一的黑褐色菌核。
黄芩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初期部分支根和须根变褐腐烂,以后逐渐蔓延至整个根部,腐烂,全株死亡。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腐皮镰孢霉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菌核在土壤中依附于病残组织越冬,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或游动孢子进行繁殖,侵入寄主伤口形成初次侵染,通过水流或土壤进行扩散传播,造成再次侵染。天气时晴时雨、高温高湿、植株生长不良、地下害虫活动频繁、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施用未腐熟厩肥,均可加重此病发生。
黄芩是一种清热除燥的中草药,在中药成分提取和制造饮品行业种被广泛的使用。随着黄岑需求量的增大,野生黄芩被不断挖掘,逐渐呈现一种资源匮乏的趋势,所以在当前发展黄岑的人工种植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