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雷丸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雷丸Polyporus mylittae Cook. et Mass.[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别名竹苓。雷与累音近。陶弘景释其名曰:“累累相连如丸”,故名雷丸。李时珍释其名曰:“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
【药材历史考证】雷丸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云:“今出建平、宜都间,累累相连如丸。”《新修本草》云:“雷丸,竹之苓也。无有苗蔓,皆零出,无相连者。”李时珍释其名曰:“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李时珍又曰:“雷丸大小如栗,状如猪苓而圆,皮黑肉白,甚坚实。”据以上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雷丸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菌核呈不规则坚硬的球形或块状,直径1~3.5cm,表面紫褐色至黑棕色,具细密的纵纹;凹陷处有时可见一束菌索,内面为紧密交织的菌丝体,白色至灰白色,稀橙褐色。薄切片呈半透明状,略黏。越冬后由菌核发出新的子实体,一般因其寿命短而不易见到。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为类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3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略隆起的网状细纹。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浅灰黄色,似粉状或颗粒状,常有黄棕色大理石样纹理。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颗粒感[8u58药材网www.8u58.com],微带黏性,久嚼无渣。断面色褐呈角质样者,不可供药用。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粉末淡灰色。菌丝粘结成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团块,无色,少数黄棕色或棕红色。散在的菌丝较短,有分枝,直径约41um。草酸钙方晶细小,直径约至8um,有的聚集成群。加硫酸后可见多量针状结晶。
【药材理化鉴定】刮取本品外层黑褐色菌丝体少量,加氢氧化钠试液1滴,即显樱红色,再加盐酸使呈酸性,则变黄色。
【生境分布】多生于竹类的地下根茎旁,有时也生于油桐、棕榈等树的根际。主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甘肃、陕西、河南等省亦见。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饮片炮制】洗净,晒干,研粉备用。或用冷水洗净,润软,切薄片,晒干。不得蒸煮或高温烘烤。
【性能功用】微苦,寒。归胃经、大肠经。杀虫消积。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内服:15~21g,研粉服用,每日2~3次,饭后用开水调服,连服3天。本品不宜人煎剂。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这种情况分开服用比较合适。一般情况是不建议同时服用的。防止出现副作用。
(1)温度菌核抗寒力较强,寄生在腐朽木段内的菌丝也可经受摄氏零度以下低温。但斜面母种有部分菌株的菌丝,在2~-4℃保存两周即失去活力。菌丝生长的适温为25~30℃,用两种培养基在25℃与30℃分别比较,均以30℃的菌落扩展范围大,说明30℃更有利菌丝生长。(2)营养在自然界主要营养来源为衰败的杂竹根,腐朽的阔叶树及其周围砂砾性土壤。人工培养以1.5%豆饼粉加
河西雷丸片属我国最新零毒抗癌新药,具有的效果有:1.软坚化瘤,快速缩小肿块;2.利水渗湿,快速升白退水;3.减毒增效,快速激活免疫;4.润肠抑菌,快速通便排毒;5.消炎降酶,快速保肝退黄;6.益肺化痰,快速退热止咳;7.镇静安神,快速改善睡眠;8.溶解蛋白,阻断复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