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黄芩的副作用主要体现有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8u58药材网www.8u58.com],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黄芩具有较广的抗菌谱,体外试验,对杆菌、球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皮肤真菌亦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病毒性眼病及上唿吸道感染有较好疗效。动物试验表明,水煎剂具有抗炎、免疫促进和镇静解热作用;提取物有抑制HIV-1生长的作用。具有抗微生物、抗变态反应、降血压、利尿、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保肝、保护肾损伤的作用;低剂量促进免疫细胞增殖,高剂量则抑制;延缓白内障发生。
表面看上去很像小柴胡汤和苓桂术甘汤鄙人才疏学浅或许方子有更深的含义不知是否有咳嗽咳痰甚至头晕口干口苦胸胁不舒或者类似于轻度感冒的症状微恶风寒或发热
黄芩播种期在土壤水分有保障的情况下,以四月中旬前后,地下5厘米地温稳定在15℃时为宜,一般春播3-4月份,秋播9-10月间,播种方法为散播、点播、条播三种。一般宜浅不宜深,以免幼芽细弱。以春播产量最高。无灌溉条件的地方,应在雨季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按行距25~30厘米开2~3厘米深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1厘米左右,播后轻轻镇压。
黄芩、黄连、黄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燥湿药,均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对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痢疾或热毒炽盛引起的发热,便秘,口舌生疮等,三者常相互配伍应用,以提高清热解毒之力,但三者都虽姓黄,但还是有很多区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要有清热解毒,祛湿杀虫作用。
二年生黄芩亩产量在150-200公斤,三年生黄芩亩产量在300-400公斤。掌握好采药季节和方法,关系到药材质量的提高。一年的黄芩,其芩苷含量在7%左右,达不到药典9%的标准,2-3年生的黄芩苷含量最高可达13-18%左右,所以除了注意采收季节,还要注意药材的生长时间。
黄芩种子在15-30℃下均可萌发,低于15℃和高于35℃萌发较差。直播一般是在春季进行,在地下5cm温度控制在12-15℃的时候进行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