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鹅不食草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L.) A. Braun et Aschers.的干燥全草。此草气味辛辣,鹅不食之,故名鹅不食草。
【药材历史考证】鹅不食草又名石胡荽,据《嘉祐本草》记载,本品的始载本草为孟诜《食疗本草》。以后的《本草拾遗》、《四声本草》、《食性本草》、《日华子本草》均有记载。《嘉祐本草》曰:“石胡荽,寒,无毒。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俗名鹅不食草。”《本草纲目》曰:“石胡荽,生石缝及阴湿处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细茎小叶,形状宛如嫩胡荽。其气辛熏不堪食,鹅亦不食之。夏开细花,黄色,结细子。极易繁衍,僻地则铺满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鹅不食草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一年生小草本,高5~20cm,揉碎有辛辣气味。茎多分枝,匍匐状。叶互生,无柄;叶片楔状倒披针形,长7~18mm,顶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少数锯齿。头状花序扁球形,直径约3mm,单生于叶腋,近无花序梗;总苞半球状;总苞片2层,椭圆状披针形,绿色,边缘透明膜质,外层较大;边缘花雌性,多层,细管状,长约0.2mm,淡黄绿色;盘花两性,管状,长约0.5mm,淡紫红色。瘦果椭圆形,长约1mm,无冠毛。花果期4~10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缠结成团。须根纤细,淡黄色。茎细,多分枝;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小,近无柄;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边缘有3~5个锯齿。头状花序黄色或黄褐色。气微香[8u58药材网www.8u58.com],久嗅有刺激感,味苦、微辛。
【药材显微鉴定】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略切向延长。栅状组织1列;海绵组织细胞类圆形。下表皮腺毛较多,并有非腺毛,由4~6个细胞组成,长560~750μm,基部细胞直径40~60μm,向上逐渐变小,顶端细胞窄细,扭曲成鞭状。上表皮表面观;壁略波状弯曲。腺毛头部由2个细胞组成,长径32~44μm,短径约20ym,气孔不定式。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或略切向延长,壁略厚,外覆角质层。皮层细胞5~8列,细胞间隙较大。韧皮部外侧有纤维4~15个成束,弱木化,直径8~16μm,壁厚3~4μm。木质部导管数列,径向排列,木化。射线弱木化。中央有大形髓部。
【药材理化鉴定】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加热10分钟,乘热滤过。滤液供以下试验。
①取滤液1ml,放入小试管中,在水浴上挥去乙醇,加氯仿1ml,浓硫酸Iml,待两液分层后,氯仿层呈青色,硫酸层呈绿色荧光。(检查甾类)
②取滤液1ml,放入小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干,加醋酸酐一浓硫酸(19:1)试剂两滴,混匀,产生黄色,后转变为红色一紫色一青色一污绿色。(检查甾类)。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荒野阴湿处。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台湾、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洗去泥沙,晒干。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切段,干燥。
【性能功用】辛,温。归肺经、肝经。通鼻窍,止咳。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内服:6~9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通风干燥处贮藏。
可以的。鹅不食草对过敏性鼻炎还是很好的,但是,在使用鹅不食草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下面的用法:1、用新鲜的鹅不食草10克,清水一碗半,煎成大半碗,取少许滴鼻,两边各2~3滴,剩下的服。每日一次,连用三至五天。2、将鹅不食草研成细粉吸入鼻孔,每日数次。3、用棉花浸湿拧干后,包药粉少许,卷成细条塞鼻,20~30分钟后取出,每日1次。4、制成油膏纱条
建议:",鹅不食草味辛、性温,有通窍散寒、祛风利湿、散瘀消肿、止咳的功能。民间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百日咳、慢性气管炎、结膜炎、风湿关节炎、疟疾、湿疮肿毒、跌打肿痛等。对治疗鼻炎还是有作用的。但是根治谈不上,您的情况建议可以服用辛芳鼻炎胶囊是多种中药组方效果会更好一些。"
鹅不食草的种子:别称食胡荽、鹅不食、天胡荽鹅不食草: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本词条可能涉及专业知识,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请遵医嘱服用,请勿轻信网上用药建议。鹅不食草,菊科天胡荽属植物。石胡荽一年生小草本,高5-500px。茎纤细,多分枝,基部匍匐,着地后易生根,无毛或略具细绵毛。叶互生;无柄;叶片楔状倒披针形
鹅不食草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带花全草,具有祛风散寒、胜湿去翳、通鼻塞的功效,可治疗感冒、寒哮、喉痹、百日咳、痧气腹痛、阿米巴痢、疟疾、疳泻、鼻渊、鼻息肉、目翳涩痒、臁疮、疥癣等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鹅不食草能不能治疗鼻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