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是“四大怀药”之一,有着久远的历史记载,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功效也有所区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地黄的炮制方法吧!
鲜地黄
【炮制】 用时取鲜原药,除去杂质,洗净,切段。
【性状】呈纺锤形或条形,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性味】甘、苦,寒。
【归经】 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
【炮制】取原药,除去杂质,洗净,润软,切厚片,干燥。
【性状】多为扁圆形的厚片,直径2~7cm。表面灰棕色至黑褐色,具不规则皱纹。切面棕黑色或棕灰色,微有光泽,具粘性。质较软而韧。气微,味微甜。
【性味】甘,寒
【归经】 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生地黄炭滋阴止血。用于各种出血症。
生地黄炭
【炮制】取生地黄,炒至浓烟上冒,表面鼓起而呈炭黑色[8u58药材网www.8u58.com],内部棕褐色时,微喷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
【性状】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质松脆。略具焦气,味微苦。
【性味】 甘、苦、微涩,凉。
【归经】 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生津、滋阴、养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或红等症状。
熟地黄
【炮制】取以水润软的生地黄,置适宜容器内,蒸约6~8小时,焖过夜,至内外均滋润黑色时,取出,晾至七八成干,干燥。
【性状】全体滋润黑色,具光泽。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粘性强。味甜。
【性味】 甘,微温。
【归经】 肝、肾经。
【功效】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熟地黄炭补血止血。用于冲任虚损,崩漏。
熟地黄炭
【炮制】取熟地黄,炒至浓烟上冒,表面鼓起而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时,微喷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
【性状】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质较松脆。略具焦气,味微苦。
【性味】甘、微涩,微温。
【归经】 肝、肾经。
【功效】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地黄为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地黄的产地分布吧!
地黄采收期一般在10月底至12月底。采收时先除去地上叶片,然后在畦的一端起挖深35厘米的沟,依次小心挖取根茎。人工刨取怀地黄块根,采挖时尽量避免伤及块根。
地黄块根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8℃~21℃,若播种后温度适宜,10天即可出苗,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上时发芽快,出苗齐; 日平均温度在11℃~13℃时出苗需30~45天,日平均温度在8℃以下,块根不能萌芽,且容易造成腐烂。
这是四物汤的组方,功能补血活血,用于女子月经不调
牡荆肿爪跳甲成虫将地黄叶片咬成圆形孔洞,严重时仅剩叶脉。幼虫啃食叶肉,贴着地面的叶片受害严重,亦为害心叶,将其污染成黑褐色。雌虫能边交配边取食,在受到惊吓时跳起。6月中下旬开始为害,地头较为严重,地中间受害较轻,为害期可持续至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