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川芎采收后应及时干燥,通常采用火炕烘干。上炕后,用慢火烘烤,烘干过程注意经常翻动,烘8~10小时后取出,堆积发汗,再放入炕床,改用小火炕5~6小时,烘干;烘炕温度不得超过70℃。,经2~3天后,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时,取出放在竹筐内抖撞或放入用竹编的撞笼内抖撞,除去泥沙和须根即成川芎。
川芎根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8u58药材网www.8u58.com],直径1.5-7cm。表面黄褐色至黄棕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类圆形凹窝状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细小的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具波状环纹形成层,全体散有黄棕色油点。香气浓郁而特残,味苦,辛,微回甜,有麻舌感。以个大饱满、质坚实、断面色黄白、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
川芎是大宗常用品种,需求相对稳定,每年需求量在10000吨左右。2015年新药典颁布后,国家对中药材监管力度加强,使川芎的需求暂时受到一定限制,前几年在好行情的带动下,种植面积增加了不少,致使川芎库存有量。那么,2019川芎最新价格行情走势会怎样?
8月上中旬,在做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33厘米×20厘米开沟栽种,沟深2~3厘米。同时每隔6~10行的行间密栽一行苓子,以备补苗。苓子须浅栽,平放沟内,芽向上栽正压入土中。使其既与土壤接触,又有部分节盘露出土表。栽后用筛细的堆肥或土粪覆盖苓子。注意必须把节盘盖住,随后在畦面铺盖一层稻草,以减少强光照射或暴雨冲刷。
川芎采用地上茎节(苓子)进行无性繁殖,苓种培育一般在1月上旬至2月初,先将平地栽培的川芎草根茎掘起,除去须根、泥土和茎叶,即成为“抚芎”,然后运往高山区繁殖。栽植穴距离分大、中、小3级,分别为30厘米×20厘米、25厘米×15厘米和20厘米×10厘米。在整平耙细的畦面上开穴深6~7厘米,每穴栽“抚芎”1块,芽头向上,栽正压实,再浇少量稀薄肥水。每亩“抚芎”量为150~250千克。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特征是拳形团块状,结节起伏波环样,质坚色灰黄难折断,切面黄白层纹显,散有黄色小油点,香气浓郁味苦辛。
酒炒与酒泡有差别。酒泡会溶出有效成份。酒炒就不一样。可作为行血引经药。能有效发挥药效。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能。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主产于四川的灌县、崇庆、彭县等地。近代部分省市有引种栽培,但南于留种较难,产量质量较逊,故大都已停止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