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藁本内脂、正丁烯、内酯、当归酮等;并含阿魏酸、烟酸、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维生素B12、E,以及猛、锌、铜、镍等微量元素。
川芎采用地上茎节(苓子)进行无性繁殖,苓种培育一般在1月上旬至2月初,先将平地栽培的川芎草根茎掘起,除去须根、泥土和茎叶,即成为“抚芎”,然后运往高山区繁殖。栽植穴距离分大、中、小3级,分别为30厘米×20厘米、25厘米×15厘米和20厘米×10厘米。在整平耙细的畦面上开穴深6~7厘米,每穴栽“抚芎”1块,芽头向上,栽正压实,再浇少量稀薄肥水。每亩“抚芎”量为150~250千克。
1、有活血祛瘀作用,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2、川芎栽培植物,主产于四川(灌县),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生长于温和的气候环境。是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特征是拳形团块状,结节起伏波环样,质坚色灰黄难折断,切面黄白层纹显,散有黄色小油点,香气浓郁味苦辛。
川芎多栽于平坝,海拔700米左右,土壤为水稻土;川芎苓种多栽种于山地,海拔1000~1500米,土地为山地黄壤,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竹林。川芎喜温和湿润气候,要求阳光充足,宜生长于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沙质壤土。忌涝洼地及连作。栽培川芎很少开花结实。一般生长期为280~290天收获。
川芎,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本品辛温升散,凡阴虚阳亢及肝阳上亢者不宜应用;月经过多、孕妇亦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