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赤芍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芍药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其根直接晒干后,外皮赤色,故名赤芍。
【药材历史考证】赤芍药的始载本草为《本草经集注》。后世本草均有论述,详见“白芍的药材历史考证”项。古代本草所载赤、白芍药,主要是根据其花色、根色来分的。而现在赤芍与白芍则主要是根据其加工制法不同来分的。
【植物形态鉴定】
1.芍药:参见白芍一药的“芍药植物形态鉴定”项。
2.川赤芍与芍药及近缘植物主要区别特征:根有分枝,圆柱形。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呈羽状分裂,裂片狭披针形至披针形,宽4~6mm,顶端渐尖,全缘,表面沿叶脉疏被短柔毛,背面无毛。花2~4朵,生于茎顶端及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直径4.2~10cm;苞片2~3;花瓣6~9,倒卵形,长2.3~4cm,宽1.5~3cm,紫红色或粉红色;花丝长5~10mm;心皮密生黄色绒毛。瞢葖果长1~2cm,密生黄色绒毛。花期5~6月,果期7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的皮孔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现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皮层薄壁细胞切向延长。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宽[8u58药材网www.8u58.com],导管群作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淀粉粒。
【药材理化鉴定】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煮沸,滤过,滤液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生成蓝黑色沉淀。
【商品规格】
一等:干货。呈圆柱形,稍弯曲,外表有纵沟或皱纹,皮较粗糙。表面暗棕色或紫褐色。体轻质脆。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中间有放射状纹理,粉性足。气特异,味微苦酸。长16cm以上,两端粗细较匀。中部直径1.2cm以上。无疙瘩头、空心、须根、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长15.9cm以下,中部直径0.5cm以上。
【生境分布】芍药参见白芍一药的芍药“生境分布”项。川赤芍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及路旁;分布于西藏东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及陕西南部。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饮片鉴别】本品为圆柱形切片,直径O.5~3cm,厚3~5mm,切面黄白色或粉红色。
【性能功用】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癜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内服:6~12g,水煎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附注】
1.置通风干燥处贮藏。
2.商品规格项所载的药材来源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
赤芍过去按条粗细长短分为赤芍王、大赤芍、中赤芍、断赤、赤节等级别。现划分为两个等级如下:一等:干货,呈圆柱形,稍弯曲,外表有纵沟或皱纹,皮较粗糙。表面暗棕色或紫褐色。体轻质脆。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中闻有放射状纹理,粉性足。气特异.味微苦酸。长16cm以上,两端粗细较匀,中部直径1.2cm以上。无疙瘩头、空心、须根、杂质、虫蛀、霉变。二等:干货,呈圆柱形,稍弯曲.外表有纵沟或皱纹,皮较粗糙。表面暗棕色或紫褐色。体轻质脆。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中间有放射状纹理,有粉性。气特异,味微苦酸。长15.9cm以下,中部直径0.5cm以上。无疙瘩头、空心、须根、杂质、虫蛀、霉变川赤芍则均为统庄。
赤芍是著名野生地道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用量较大、用途广泛且需求较为刚性,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出口。然后近几年随着野生赤芍数量的减少,然而市场需求巨大,因此人工种植赤芍前景广阔。那么,赤芍如何种植?亩用量和产出多少?净收益大概多少?
贮藏库要求应有与药材贮藏量相适应的仓储面积,具有防潮、防尘、防虫、防霉、防鼠、防火、防污染等设施。先将贮藏库房清理干净,密封,用国家食品允许使用的药剂消毒。包装好的赤芍应存放在货架上,与墙壁、地面保持60~70 cm距离,并定期抽查,防止虫蛀、霉变、腐烂等。在应用传统贮藏方法的同时,应注意消化吸收现代贮藏保管技术、新设备。
汉代的适合赤芍,跟白芍是不分的,统称为芍药。后世医家才逐渐区分。现在认为赤芍药,性味苦,微寒。入肝、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作用。白芍药,性味苦、酸,微寒。入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作用。总体来说,赤芍药,偏于活血,白芍药偏于敛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