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能。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鼻衄、血痔、阿米巴痢疾。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的干燥根。白头翁系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主根肥大强直,圆柱形,有时稍弯曲,外皮黄褐色,具纵纹。叶自根出,丛生,具长柄,叶为三出复叶,小叶再分裂,裂片倒卵形或矩圆形,先端有1~3个不规则浅裂片,表面绿色,疏被白色柔毛,背面淡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春夏季,花先叶开放,单一,顶生,花紫色较大。瘦果多数,密集成头状,每一瘦果的顶端有毛状的宿白花柱。
产地与分布 主产河北、安徽、江苏、河南、内蒙古等省区。此外,山西、陕西、山东、吉林等省亦有分布。
鉴别要点 正品白头翁特征有三:一是根有纵槽纹,近根头常朽蚀可见网状裂纹;二是根顶常被白色绵毛;三是断面黄色有网状裂纹,味微苦。
而误用品委陵菜折断面红棕色,有放射状花纹,味微苦而涩。翻白草折断面为黄白色,有明显的焦臭气。可资区分。
名典鉴别 ①梁?《名医别录》曰: “白头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②唐?苏恭曰:“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③宋?苏颂曰:“处处有之,正月生苗,作丛生,状似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根紫色,深如蔓青。其苗有风则静[8u58药材网www.8u58.com],无风则摇,与赤箭、独活同也。陶注未述茎叶,苏注言叶似芍药、实如鸡子,白毛寸余者,皆误也。”④寇宗奭曰:“白头翁生河南洛阳界,其新安山野中屡尝见之,正如苏恭所说。至今本处山中人卖白头翁丸,言服之寿考,又失古人命名之义。陶氏所说,失于不审,宜其排叱也。,’⑤明?汪机曰:“寇宗奭以苏恭为是,苏颂以陶说为是。大抵此物用根,命名取象,当准苏颂图经,而恭说恐别是~物也。”⑥《本草蒙筌》曰:“白头翁山谷田野,在处有之。苗作丛柔细稍长,叶生杪有毛不泽。风来反静,风去则摇。与独滑赤箭苗茎三者,无差异也。近根底处,白茸寸许,状类老翁,名由此得。交秋收采,向日曝干。”⑦清?《本草从新》载:“白头翁……药肆中多于统柴胡内拣出用之,然必头上有白毛者方真。”⑧《本草求真》:“白头翁,近根有白茸,得酒良。”
快速鉴别 根呈圆柱形至圆锥形,稍弯曲略扭曲,长5~8cm,直径0.5~1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槽纹,近根头处皮部常朽蚀凹入,朽裂处显网状裂纹。顶端有鞘状叶基残留,呈黄棕色,外被白色绵毛。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稍平坦,皮部类白色,木部黄色。气弱,味微苦。以根条坚实,均匀,表面棕色,顶端有灰白茸毛者为佳。
可以喂猪瘦肉,但是那样成本太高。建议到花鸟市场买颗粒饲料,喂前加少量水调成糊状,需要用小棍挑着送到雏鸟嘴里。每天喂4次,每次喂到雏鸟不张嘴为止,喂完后补喂少量水。
白头翁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毛骨朵花、白头草、老姑草、菊菊苗、老翁花、老冠花、猫爪子花等,种子成熟时密集成白色头状,故名白头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东北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产量大,质量佳。野生分布于山岗、荒坡及田野间。
鱼腥草别名侧耳根、猪鼻孔等,凉拌侧耳根是民间的一道传统佳肴。鱼腥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作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常与芦根、桔梗、瓜蒌等同用于肺痈吐脓(相当于现代医学讲的肺脓疡),痰热喘咳。用于热毒疮疡时,可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亦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若皮肤瘙痒,蚊虫叮咬,疔疖红肿痒痛,亦可单用本品制成搽剂,外涂患处
不可以喂油腻和带有咸味的熟食。没有虫子可以喂潮湿的小鸡料,加点熟蛋黄更好。每天至少喂4次,喂完后让雏鸟喝一点水。
上药中白头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虚热;秦皮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结肠炎或乙状结肠炎中医辩证为湿热证型时应用上药物是有效果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应用。
白头鹎别名:白头翁、白头婆。白头鹎体长约18厘米。头黑枕白,背面黄绿,胸部大都灰褐,腹面白色。幼鸟头灰褐色,背橄榄色,胸部浅灰褐色,腹部及尾下复羽灰白。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仅3—5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