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被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如果被长江流域的红头黑身黄脚蜈蚣咬到手,咬伤处会很快产生剧烈疼痛,一般2个小时内肘关节处开始剧烈疼痛,3个小时腋窝处开始剧烈疼痛,4~5小时胸口隐隐作痛,不过不用担心,一般不会导致致命危险,4天过后症状渐渐消失。
当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蜈蚣越大,螫入时注进毒素越多,中毒症状也更严重。蜈蚣毒液呈酸性[8u58药材网www.8u58.com],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酪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人被蜈蚣咬伤后可引起局部组织破坏及淋巴管炎,毒液也有致敏作用,有时可引起大面积紫癜。
应急处理
1、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直速到医院治。
2、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症状较重者应到医院治疗。
简单治疗
1、用盐肤木的汁液涂擦伤处。
2、用黄草纸卷盐点燃后,从纸卷的另一端将烟灰吹于患处。
3、用氨水或花露水涂抹伤处。
4、用鸡蛋清或雄鸡唾液搽抹伤处。
5、用蜗牛、蛞蝓、蚯蚓身上的粘液搽抹。
6、用清凉油搽抹。
7、用大蒜汁,桑汁拌白盐搽抹。
8、用香烟丝捣烂拌茶油搽抹。
9、用新鲜活蜈蚣捣烂拌茶油抹患处。
10用碱水或葱头切片涂在伤处。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包括清热解毒、舒筋、镇痛抗肿瘤、散结消肿、止痛、通络等。患者出现攻毒散结、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的时候需要遵医嘱用药物治疗,患者被毒蛇咬伤的时候也可以用蜈蚣治疗,但注意孕妇不能用蜈蚣治疗。
蜈蚣别称天龙、百脚、吴公、百脚虫等,为蜈蚣目蜈蚣科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蜈蚣有多少条腿吧!
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9~17厘米,宽0.5~1厘米。全体由22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1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2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1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质量以身干、虫体条长完整、头红身绿者为佳。蜈蚣为
蜈蚣和大多数昆虫一样,主要的作用就是药用和食用。随着蜈蚣市场需求量的增大,过去人工捕捉的方式已经不能填补市场需求的空缺,同时,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野生蜈蚣的数量逐渐减少。蜈蚣养殖业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马陆是一种陆生节肢动物,别称千足虫、千脚虫、秤杆虫等,体形呈圆筒形或长扁形,分成头和躯干两部分,头上长有一对粗短的触角,躯干由许多体节构成,多的可达几百节,生活在草坪土表层、土块、方块下面或土缝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马陆和蜈蚣的区别吧!
蜈蚣是一种陆生多足类节肢动物,俗称百足,体扁而长,腹背约有20节,每一体节有一对脚,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位居口器直后,故一般称为腭牙或毒肢,能排出毒液。蜈蚣性畏日光,喜欢潮湿地,多栖息在腐木、石隙间或阴湿的草地中,偶有藏伏于衣物内。人们在室外工作或小儿玩耍时,可被蜈蚣咬伤而致中毒室内潮湿和不清洁,亦会有蜈蚣潜入,造成咬伤中毒事件。步骤/方法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