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
茵陈蒿别称茵陈蒿(本草衍义)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神农本草经等),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江苏)为菊科、蒿属植物。早春采收幼苗。茵陈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茵陈蒿的嫩苗。早春采收幼苗,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幼苗多卷曲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1.5~3mm;叶柔软皱缩,展平后叶片呈1~3回羽状分裂[8u58药材网www.8u58.com],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线形、卵形或倒披针形,全缘。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主产于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浙江、陕西、河北、山东等省。
主要价值
折叠药用
早春二、三月采摘的基生叶,嫩苗与幼叶入药,中药称"因陈"、"茵陈"或"绵茵陈",含氯原酸(),香豆精(),咖啡酸()等,为治肝、胆疾患的主要成分。还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户β-蒎孺、菌陈二烯酮()、茵陈滞()及茵陈素()等。古本草书如《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等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等。但据作者考察与考证:药用"茵陈"除为本种外,还有其近缘种-猪毛蒿A..etKit.,其嫩苗与幼叶亦称"茵陈",并入药。本种水提取液对多种杆菌、球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有抗霉菌的作用。本种还作青蒿(即黄花蒿A..)的代用品入药。[3]
幼嫩茎叶(茵陈蒿):苦、辛,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用于黄疸,胆囊炎,膀胱湿热,风痒疮疥。[1]
【壮药】棵蒿:嫩枝、叶用于感冒发热,惊风,黄疸型肝炎《桂药编》。[1]
【瑶药】安尼:功用同壮族《桂药编》。[1]
【景颇药】:治黄疸性肝炎,胆囊炎《德宏药录》。[1]
【德昂药】格相汪:功用同景颇族《德宏药录》。[1]
【阿昌药】春爱且:功用同景颇族《德宏药录》。[1]
【蒙药】同猪毛蒿《蒙植药志》。[1]
【苗药】(窝鼾):幼嫩茎枝主治快经,热经,哑经高热,神志昏迷,黄疸,高烧不退,尿路结石《苗药集》。【侗药】仁野,:幼苗茎枝主治大蛮(黄疸),宾奇卯(结核病)《侗医学》。[1]
【彝药】叶治肝胆湿热,全身黄染,午后潮热,湿疹瘙痒《哀牢》。[1]
【藏药】察翁:幼苗治热肿,喉症,肺病,根治气管炎,肺病《滇省志》。[1]
折叠药理作用
利胆作用:本品煎剂、水浸剂、去挥发油水浸剂、挥发油、醇提取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绿原酸等均有促进胆汁分泌和利胆作用。茵陈二炔、茵陈二酮、茵陈炔内酯亦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
对肝脏的影响:给予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大鼠每天皮下注射茵陈煎剂0.61克,第8天作组织学检查,可见治疗组动物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与坏死等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肝细胞糖原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表明仍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茵陈中某些黄酮和香豆素成分有抗四氯化碳或半乳糖诱发的大白鼠肝细胞细胞毒性的作用。
解热作用:实验表明,茵陈素水悬剂对大、小鼠正常体温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降血脂、扩张冠脉及促纤溶作用:实验表明,茵陈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降血压作用:茵陈水浸液、挥发油和6,7-二甲氧基香豆素均有降血压作用。
抗菌、消炎作用:体外试验证明,茵陈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菌、弗氏痢疾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对平滑肌的作用:茵陈煎剂和醇浸剂对离体兔肠略有兴奋作用。水浸剂可抑制犬在位与兔离体肠肌活动。挥发油可降低蛙及兔离体肠的活动与张力。精制浸液对兔未孕及豚鼠产后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未孕豚鼠子宫的兴奋作用可为苯海拉明所拮抗。
对黄曲霉毒素的影响:茵陈蒿水煎剂对AFB1的致突变作用有显著抑制效果,并呈剂量效应关系。提示可能对预防肝癌有意义。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茵陈具有促进白细胞分裂,增加白细胞数目,提高T细胞的免疫活性,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诱生干扰素等作用,因而从多方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其他作用:本品及其成分还有抗钩端螺旋体、杀蛔虫、平喘、抑杀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MethA细胞作用。[2]
折叠食用
幼嫩枝、叶可作菜蔬或酿制茵陈酒。[3]鲜或干草作家畜饲料。[3]
折叠化学成分
含香豆素类:6,7-二甲氧基香豆素,东莨菪素,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含色原酮类:茵陈色原酮、7-甲基色原酮、4-甲氧基茵陈色原酮、6-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含黄酮类:茵陈黄酮、异茵陈黄酮、蓟黄酮。含香豆酸类:茵陈香豆酸、去氧茵陈香豆酸。含挥发油类:茵陈二炔、邻甲氧基茵陈二炔以及醛、酮化合物。
1.茵陈蒿...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2.茵陈蒿..中国知网.
3.茵陈蒿..中国植物志.
词条标签:植物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