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海琪)
藿香〔(Fisch.etMey.)O.Ktze.〕别名川藿香、苏藿香、野藿香。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多为栽培。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南、四川等省。以全草入药。全草含藿香素、藿香甙、异藿香甙、5-羟基-4′-甲氧基-γ-葡萄糖基黄酮甙、1-胡薄荷酮、1-异薄荷酮以及挥发油。油中主要含甲基胡椒酚、茴香醛、对甲氧基桂皮醛及少量柠檬烯、倍半萜烯等。药理研究表明:藿香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防腐作用。有抑制神经的镇静作用及对常见的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味辛,性微温。有去暑解表、化湿和中、理气开胃、止呕功能。用于暑湿感冒、脘腹胀满、腹痛吐泻、不思纳食等症。
一、形态特征
株高0.3—1.5m,有香气。茎直立,四棱形,略带红色,疏被柔毛及腺体。叶对生,叶柄长1—4cm;叶片心状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4—11cm,宽2—6cm,边缘有钝齿,上面散生透明腺点,下面有短柔毛及腺点。轮伞花序聚成顶生穗状花序;苞片披针形,被短柔毛;萼管状,常染有浅紫色或紫红色,有15条脉,5裂;花冠唇形,紫色、淡紫红色或白色,上唇微凹,下唇3裂;雄蕊4,伸出花冠之外,二强。小坚果卵状矩圆形,黄色,腹面具棱,顶端具硬短毛(图16—42)。
图16—42藿香形态图
1.植株2.花
二、生物学特性
藿香生于山坡路边,喜温暖潮湿气候,有一定的耐寒性。根部在北京地区能在田间越冬,但一般作为一年生种植。一般土壤均可种植,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佳;易积水的低洼地种植,根部易腐烂,引起死亡。花期6—8月,果期7—9月。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及施肥
选择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壤土地,每亩施圈肥左右,翻入地里耙平做畦。
(二)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6—7月收藿香时,花序正抽出或正开花,应留种子田不收,待种子大部变成棕色时收割。收割后置阴凉处后熟数日,晒干打落种子。
四川秋播,9—10月按行株距各30cm开穴,深3—6cm,穴大、底平,施人畜粪水后每亩用种子0.5kg,拌草木灰,匀播穴内。久晴不雨应及时浇水。秋播当年出苗,生长季长,产量较高,南方气温较高,可采用秋播。
北方3—4月播种,顺畦按行距25—33cm,划1—1.3cm深的小浅沟[8u58药材网www.8u58.co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6—10cm,用脚踩一遍,土壤过干则浇水。春播产量较低。用种量每亩0.5—0.8kg。
(三)田间管理
气温在13—18℃范围,土壤有足够湿度,约10天左右出苗。苗高6—10cm时间苗,条播按株距10—15cm留苗,穴摇的每穴留苗3—4株。经常松土锄草。苗高30—35cm时培土,结合施肥,一般6—8月施2—3次,以人粪尿或充分腐熟的粪肥为主,每次酌施稀薄的人畜粪水左右,也可每亩施硫酸铵10—13kg,施后浇水。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褐斑病
(er)
为害叶片。叶面病斑圆形或近圆形,中央淡褐色,边缘暗褐色,并生淡黑色霉状物。一般在5、6月开始发生,雨季较重。防治方法:(1)及时摘除病叶烧毁;(2)实行轮作;(3)发病前及发病权期喷1∶1∶100波尔多液。
2.斑枯病
(iWint)
叶两面病斑呈多角形,初时直径1—3mm,暗褐色,叶色变黄,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枯死。6—9月发生。防治方法:(1)冬季清园,将枯枝落叶集中烧毁;(2)喷洒50%瑞毒霉1000倍液,每隔7天喷一次,续喷2—3次。在收获前两周之内不再喷药。
3.枯萎病
常发生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梅雨季节。所采集的藿香烂根中分离出iKuhn、(Mart.)App..和F.,etRav.等病原菌。被害植株的叶子和梢部下垂,青枯,根部腐烂。低洼易积水或沟浅排水不良的地块容易发病。防治方法:(1)雨后及时疏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2)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并用70%敌克松粉剂1000倍液或40%多菌灵胶悬液500倍液浇灌病穴及邻近植株根部,防止蔓延。
4.朱砂红叶螨
〔()〕
6—8月天气干旱、高温低湿时发生,聚集在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处最初出现小斑,后来在叶面又可以看到较大的黄褐色焦斑,扩展后,全叶黄化失绿,常见叶子脱落。防治方法:(1)收获时清洁田园,收集落叶集中烧毁;(2)早春清除田块、沟边和路边杂草;(3)发生期喷40%氧化乐果2000—2500倍液。收前半个月停止喷药。
此外,尚有银纹夜蛾()、豆毒蛾及黄腹灯蛾、叶跳甲、蟋蟀等为害。
四、采收与加工
北方作一年生种植;南方四川、浙江等省种后可连续收获两年,产量以第二年为高。
冬季收后应施肥培土,以保次年丰收。
6—7月,植株花序抽出而未开花时,择晴天齐地面割取全草,薄摊晒至日落后,收进堆叠过夜,次日再晒,也于日落后收进,次晨理齐捆扎包紧,以免走失香气。第二次在10月收割,迅速晾干、晒干、烤干即可供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