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喜水爱水又怕涝,这是每一个种姜人都知道的事情。在大姜的栽培中,合理的供水对促进大姜的正常生长并获得高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大姜的根系不发达,并且分布很浅,吸收肥水的能力太弱,不耐干旱。但也正是因为根系太浅,又是好氧根,过量的土壤水分会导致根系生长受阻并容易引发姜瘟病,可能导致大幅度减产。因此合理供水才是大姜正常生长并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并非越多越好,也并非过勤浇水为好。
大姜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也不相同。我们就分别来说一下大姜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
一,发芽期的水分管理
一般来说,当我们摆好姜种覆土,浇上一遍定根水后盖好棚膜,然后直到有7成左右的出苗率后,这才开始浇第一遍水。
因为姜芽的生长基本上是靠种姜内的养分和水分来提供,直到有水根的发出。如果浇水太早,土壤容易板结,影响幼苗的出土。浇的太晚呢,幼芽容易受旱干枯。
发芽期可根据土壤墒情浇灌第二遍水,但总起来说,大姜发芽期不宜浇水过多,过勤,主要是以提高地温,促早出苗为管理重点。
【提示】发芽期的大姜底水一定要浇足,初水可根据当地的土质和土壤墒情灵活掌握,酌情浇水,防止土壤板结,影响出苗。
二,幼苗期水分管理
大姜在幼苗期植株生长量很小[8u58药材网www.8u58.com],因此需水量也很少。但由于根系不发达,吸水能力差,加上此期春季较干旱,因此需要小水勤浇。浇水的时间以早晨和傍晚为宜,暴雨后应该及时排涝,以浇跑水的方式及时浇井水降温,俗称"涝浇园"。
大姜幼苗后期就进入了干热的夏季,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可看土壤墒情,5–7天浇一次水。
【提示】大姜苗期应小水勤浇,露地大姜注意及时划锄,注意排涝。幼苗期注意供水均匀,不可忽干忽湿,否则容易造成挽辫子,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
三,旺盛生长期的水分管理
8月以后(立秋),大姜进入了旺盛生长时期,大量的分枝出现,地上部分植株生长旺盛,地下的姜块开始膨大,此期大姜植株生长最快,需水量也是最大的时期。一般来说,5–7天就得浇一次水,入秋后雨水增多,要注意及时排涝,防止田间出现积水,引发姜瘟病。收获前的3–5天可再浇水一次,收获时姜块带有潮湿的泥土,利于下窖贮藏。
【提示】在大姜旺盛生长期浇水时间应掌握"三凉",即水凉,地凉,天凉,以浇深浇透不积水为原则。
现在大棚保护地种植大姜已越来越普遍,而在此模式下种植的大姜,对于水分的管理同露地大姜稍有不同,在此特别提醒一下。
【特别提示】大棚内种植大姜,由于前期不开放风,水分流失少,可要少浇水。一般来说,当大姜出苗前为防止地温降低,一般不宜浇水。出苗后浇一次透水,之后保持地面湿润,缺水时叶片发生卷曲。大棚内因地膜覆盖可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湿度,因此浇水次数会比露地减少。等到了7月中旬撤掉地膜和棚膜后,浇水方法就同露地一样了。
大棚内的空气湿度主要是靠浇水来进行调节,尤其是当外界温度较高,通风量加大时,应特别注意浇水的次数,以免土壤干旱影响大姜的生长。
总起来说,适宜的土壤水分会让大姜植株生长旺盛,产量高,缺水则表现为生长不良,产量会大幅下降。在我们这里,缺水干旱是大姜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同时,土壤水分太多,尤其是有积水的情况下,大姜生长不良,甚至引发姜瘟病等病害。因此,在大姜的栽培中,应根据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的要求合理供水,保持土壤湿度适宜。生姜既不耐旱,也不耐涝,所有既不可缺水,又不可积水。因此浇水勤了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