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内蒙古中、西部、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蒙古南部也有。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中亚紫菀木为不高的半灌木,下部多分枝,根颈埋入土中,分枝由根颈发出。其轴根深入土中,达1m左右,由分枝发出多数不定根,形成相当扩展的根系,增大在干旱环境中吸取水分和养分的范围,根幅通常大于地上部冠幅数倍。地上部老枝强烈木质化,呈灰黄色,较粗壮,新枝细长,灰绿色。
中亚紫菀木各生育期均较长,营养期4—7月,花期6—8月,果期8—9月。
表96—1中亚紫菀木的化学成分8月14日采样,由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分析|其余两个引自黄兆华等译《蒙古人民共和国放牧地和刈草地的饲用植物》,科学出版社,1958年。
中亚紫菀木为超旱生的荒漠植物[8u58药材网www.8u58.com],出现于荒漠和荒漠草原带,喜生于疏松的砂砾质冲积和洪积土壤上。常沿干河床和流水线形成群落,也生于石质丘陵和山前洪积坡地上。它是亚洲中部的特有种,在干旱地区分布相当广泛,从塔里木盆地到阿拉善均有出现,但很少成为建群种,主要以群落的伴生种存在于膜果麻黄(ii)、泡泡刺(arpa)、合头藜()等荒漠群落中。群落覆盖度较低,一般只有10—20%。例如,分布于乌兰布和沙漠的中亚紫菀木,是球果白刺群落和膜果麻群落中的伴生种,在这些群落中出现的除中亚紫菀木外,还有珍珠柴()、枇杷柴(ica)、长叶红沙(R.)、绵刺(ca)、霸王()等。鲜草总产量(6—8月份)为300—435kg/公顷,群落中有中亚紫菀木4—11株/100m2,鲜重只占总产量的0.8—2.8%。中亚紫菀木为建群种构成的群落见于塔里木盆地以西的昆仑山麓,伴生种仅膜果麻黄1种,群落总盖度仅6—8%;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土石质丘陵的,伴生有合头藜、黄花补血草()、尖叶盐爪爪(um)等,盖度可达20%左右。
表96—2中亚紫菀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