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异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神农本草经》),即藜(《名医别录》),白蒺藜(《药性论》),休羽(《本草纲目》),三角蒺藜(《本草求真》),旱草(《本草经解》),杜蒺藜(《圣惠方》),三角刺(《中国药植志》),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苏植物志》。药理作用
1.降低血压作用:刺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其生物碱部分对犬血压无影响,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压作用。
2.利尿作用:本品在印度民间作为利尿剂用;在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实验中,利尿作用并不理想,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剂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的存在。但有人认为除了钾盐外,生物碱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及水肿病人有效。
3.其他:蒺藜生物碱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肠的运动,与乙酰胆碱表现拮抗。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植物中含有毒性剂量的亚硝酸钾(实际上植物只含硝酸钾,吃入体内后,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
加工炮制
1.净制:洗净泥沙,除去杂质。
2.炮制:①炒蒺藜取净剂后的蒺藜即净蒺藜,置于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去刺。
②盐蒺藜:取净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每100斤蒺藜,和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取出放凉。注意,须置阴凉干燥处,密闭。
③《雷公炮炙论》:“凡使蒺藜,拣净,蒸,从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出,日干用。”
性味归经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入肝、肺二经。
功效主治
1.平肝潜阳:刺蒺藜味苦能降泄,入肝经,果实主降,故可平抑上逆之肝阳。用治头痛、眩晕、痉挛最效。
2.疏肝解郁:本品辛散通郁,横行排荡,非他药直达不留者可比。且入肝经,故可疏肝解郁。用治胸胁疼痛,不舒,太息,乳闭不通。《植物名实图考》曰:“蒺藜,用以开郁,凡胁上,乳间横滞气,疼痛难忍者,炒香入气药,服之极效。”
3.祛风明目:本品辛散祛风,苦能泻火,入肝经,肝开窍于目,故能宣散肝经风热,泻肝火,而祛风明目,甚有效力。故《本经逢原》曰:“刺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本品入肝经,辛能散,寒能清,清泻肝热,凡目赤肿痈,羞明流泪,证属肝热上扰目窍者,甚有效力,故可用刺蒺藜。
4.祛风止痒:本品既辛且苦,能燥湿杀虫,祛风止痒。如《名医别录》曰:“即藜,主身体风痒,小儿头疮。”
5.散结祛瘀:本品辛温,可散结祛瘀。用治症瘕积聚、痈疽、瘰疬、乳岩等。如《神农本草经》曰:“本品主恶血,破瘕结聚,喉痹[8u58药材网www.8u58.com],乳难。”《本草汇言》曰:“刺蒺藜去风下气,行水化瘕之药也。”
5.鉴别应用
①刺蒺藜平肝散风。用于头痛眩晕等;炒蒺藜长于活血祛风,用于目赤肿痛等;盐蒺藜即可平肝解郁,又补肾明目,用于高血压病,头目眩晕。
③刺蒺藜与沙苑蒺藜沙苑疾藜甘温,善于补肾滋阴以治下;刺蒺藜苦寒,长于清泻肝火以治上。”
用法用量
内服:6—9克,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亦可水煎洗患处。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乌头为之使。(《本草经集注》)
2.本品苦辛,行气化瘀,血虚气弱及孕妇慎用。
【配伍应用】
1.配沙苑蒺藜:沙苑蒺藜甘温,柔润而降;刺蒺藜辛苦平,性升而散。前者善于补肾以治下,后者长于平肝以治上,二药合用,平补肝肾最效。
2.配制首乌:制首乌滋养肝肾,补益精血;刺蒺藜清肝平肝,视风明目,并行血祛瘀。二药相伍,行补兼施,散风邪,滋肝肾,主治头痛头昏,须发早白。
3.配白僵蚕: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风,以肝气郁结不舒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蚕祛风解痉。两药合用,平肝祛风,镇惊止痛。可治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头晕诸症。
4.配滁菊花:两药均能平肝明目。刺蒺藜偏于疏散肝郁;滁菊花偏于清肝散热。两药合用,一刚一柔,一清一散,相须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用治肝阳上扰,止眩晕,散风热或肝郁化热生风之头痛等有效。
5.配茯苓:茯苓利水渗湿,又健脾和中,对肝脾湿阻有标本兼顾之效;刺蒺藜苦泄辛散,能平肝、疏肝。二药相伍,一渗一散,利湿平肝,使湿浊去,清阳升而头晕止,肝气平,不致犯胃则胃疼除。
6.配白薇:刺蒺藜平肝、疏肝;白薇清热、凉血。二药相伍,清肝凉血,止眩明目。
7.配川楝子:本品苦泄辛散,能疏肝散郁,川楝子苦辛散行,理气止痛。二药相伍,疏肝和胃,治肝气横逆犯胃,胁痛,脘痛最宜。
8.配合欢皮:合欢皮宁心祛瘀,消肿止痛;刺蒺藜疏肝解郁。二药相伍,用治血虚肝郁,胸肋刺痛,肝脾肿大,周身刺痒者。
刺蒺藜,既可疏肝明目,又能祛风止痒。
余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常用《冉氏经验方》中的川芎白艽汤。方用:白芷、川芎、秦艽、半夏、钩藤各15克,石决明30克,泽泻、枣仁、刺蒺藜各15克,五味子5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用白芷、细辛祛风通络,秦艽、川芎活血化瘀,半夏降逆止呕,用钩藤、石决明、蒺藜疏肝降气,五味子、枣仁安神镇静,泽泻渗湿化痰。本方平降肝阳,善止眩晕,可用于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
余治疗由风热上攻引起的目生障翳,迎风流泪,怕光羞明,眼边红烂等症,常用《眼科临症笔记》中的明目蒺藜丸。方用:蒺藜(炒),川芎、木贼、蝉蜕、旋覆花各60克,菊花90克,薄荷30克,防风、草决明、桔梗、龙胆草各45克,羌活、当归、白芍、生地各30克,白芷、黄芩、甘草各36克。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6~9克,每天服3次。本方有清热散风、明目退翳之效,也可用以治疗红眼病。
刺蒺藜(果实)的壮阳益肾功能:刺蒺藜长期以来一直被泌尿科专家用来改善男性性功能障碍。这种珍贵的草药能有效的增进阴茎海绵体内血腔体的血流量,而达到坚挺的勃起力。根据新加坡国立医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刺蒺藜更具有迅速增加体内睾丸素的含量而改善勃起功能。最近几年,以刺蒺藜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运动保健营养品在欧美市场十分抢手,受到众多体育运动员和健美运动员的青睐。刺蒺藜是一种常年生蔓本植物,生长于中国、印
查看详细蒺藜又称刺蒺藜、蒺藜狗子、小老虎子。是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被绢丝状柔毛,灰绿色。茎自基部分枝,平卧地面,长可达1米左右。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长圆形,对生,先端锐尖或钝,基部偏斜,近圆形,全缘;托叶披针形,小而尖。花黄色,单生于叶腋;萼片5,宿存;花瓣5。果由5个果瓣组成,每个果瓣有长短刺各1对,并有短硬毛及瘤状突起。种子繁殖。蒺藜对玉米、豆类、薯类、蔬菜等作物危害较重。
查看详细不能说是名字,应该说是品种.白蒺藜为5个小果聚合而成,呈放谢状五棱形,直径0.6-1cm。有的裂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舞状,表面绿白色或灰白色,背面隆起许多网纹及小刺,还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质硬,刺手,切断面可见白色或黄白色有油性的种仁。无臭,昧苦、辛软蒺藜:西伯利亚滨藜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茎直立,钝四棱形,通常自基部分枝,有白粉粒;枝斜升,有条纹。叶互生,菱状卵形,长3~5厘米
查看详细蒺藜(英)[别名]硬蒺藜、蒺骨子、刺蒺藜。[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isL.的果实。[植物形态]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状复叶互生或对生;小叶5—7对,长椭圆形,长,宽2—5mm,基部常偏斜,有托叶。花单生于叶腋;萼片5;花瓣5,黄色,早落;雄蕊10,5长5短;子房上位,5室,柱头5裂。花期6—7月,果实8—9月。生于田野、路旁及河边草丛。各地均产。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
查看详细药理作用1、蒺藜的抗衰作用和强壮作用在临床上发现蒺藜皂苷能增强机体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可用来防治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2、蒺藜的性强壮作用蒺藜中提取的一种单一成分皂苷——原薯蓣皂苷能增强性欲,提高性能力。3、蒺藜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蒺藜总皂苷对缺氧再给氧、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引,并且与提高机体内源性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的氧化程度有关。4、蒺藜对脑血管的作用共20张蒺藜的图片能增加脑缺血部位的血供,起
查看详细我认为这个叶和梗应该能熬水,然后呢,用来泡脚呀,或者是洗浴呀,对身体都是非常好的
查看详细申明:内容由网友发布,如侵犯了您的权力,请联系删除。回复日期:20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