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化痰止咳平喘:温化寒痰药)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清半夏偏于化湿痰
法半夏偏于燥湿和胃
姜半夏偏于止呕。
应用:
1、为治湿痰或寒痰咳嗽的要药。若治湿普咳嗽,常与橘皮、茯苓配伍,以增强燥湿化痰的功效,如二陈汤;肺寒咳嗽,可配生姜、细辛。此外,亦可与清化热痰的黄芩、瓜萎等配伍,用于热痰咳嗽,痰黄而多者。又用于痰湿眩晕,常与白术、天麻等配用。
2、用于多种呕吐,而以痰湿、停饮犯胃所致的呕吐最适宜。如小半夏汤,用本品配伍生姜,治胃中停饮,呕吐不渴。如属胃热呕吐,亦可与清热泻火药配用,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妊娠呕吐亦可应用。
3、用于痰热互结所致的胸脘痞闷。常与黄连、瓜萎配伍,如小陷胸汤。此外,又可用于梅核气及痰核瘰疬、痈疽肿毒。治痰气互结[8u58药材网www.8u58.com],咽中如有物阻的梅核气,常与厚朴、苏叶、生姜等同用,即半夏厚朴汤;治痰核瘰疬,可与软坚散结药同用。消痈疽肿毒,可生用研末外敷。
用量、使用注意、禁忌]:3—9克。外用适量。
这两种都是半夏的炮制品,其炮制方法不一样,主要功效都是化痰。
姜半夏偏重于止呕的作用,解毒。多用于化脾胃之痰。
而法半夏偏于燥湿化痰,偏于化肺上的痰。
都是制半夏。药性您可以从这里去推论:姜半夏是生半夏和生姜煮的,法半夏是和甘草煮的。按炮制者的原意就是半夏配生姜就是小半夏汤,有降逆化痰的功效,法半夏的甘草纯粹是李时珍说的甘草解百毒而已。貌似是宋朝开始认为生半夏有毒。
这里有个比较有个笑话,当代国医大师朱良春是比较反感认为生半夏有毒的人,大意是这样:“生半夏是有毒,可中药不是得煮吗?煮了不就熟了,熟了不就没毒了。”
可以说,现代擅用半夏的人都喜用生半夏。这点,看看生半夏的个头和所谓制半夏的个头就知道了。有位大师说过:“现在的制半夏都是药渣。”
一、性状不同1、生半夏:半夏的块茎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气微,味辛辣、麻香而刺喉。以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定者为佳。2、法半夏: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二、生长习性不同1、生半夏:半夏的生境分布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发现野生的外,全国各地广布,生长于海拔2500米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是旱地中的杂草之一。朝鲜、日本
查看详细种一亩半夏需要4000~6000元半夏半夏(学名:),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药用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栽培技术选地整地宜选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较强、质地疏松、排灌良好、呈中性反应的砂质壤土或壤地种植,也可选择半阴半阳的缓坡山地。在平原地区种植半夏,需选择能浇能排、地势较高的地块,种植前一定要挖好排水沟。选
查看详细可以同用。大腹皮可以行气宽中,行水消肿。车前子可以利水,清热,明目,祛痰。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橘红理气健脾,化痰止咳。一起配伍使用可以理气化痰,利水消肿。可以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咳嗽多痰,痰多咳喘,痰饮眩悸。
查看详细法半夏是生半夏用甘草石灰液浸泡后干燥而成的炮制加工品。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查看详细半夏 [bànxià] 释义:1.药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长柄,初夏开黄绿色花。地下有白色小块茎,可入药,生用有毒,内服须限用。《礼记·月令》:“﹝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菫荣。”郑玄注:“半夏,药草。”《急就篇》卷四:“半夏皁荚艾槖吾。”颜师古注:“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唐王建《寄刘蕡问疾》诗:“赊来半夏熏煎尽,投着山中旧主人。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