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和青蒿有什么区别?

8u58药材网 / 微信群

一、叶子区别

茵陈蒿的叶子很柔软而且皱缩,把它的叶子展平后叶片呈1到3回羽状分裂,叶子长1到3厘米,宽大约1厘米,小裂片呈线形、卵形或是倒披针形,全缘。

青蒿的叶子互生,叶子两面青绿色或是淡绿色,茎中部的叶子呈羽状分裂,有线形的小裂片,裂片呈长圆形,基部呈楔形,先端尖锐,具有小锯齿。

二、花朵区别

茵陈蒿头状花序,呈卵球形或近球形,花朵多数,直径在1.5到2毫米。

青蒿长有头状花序,呈半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径3.5到4毫米,花序下垂,开出的花朵淡黄色。

三、功效区别

中药青蒿之正品,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青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晒干。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青蒿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青蒿茎圆柱形,上部分枝,长30至80厘米,直径0.2至0.6厘米;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呈三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有清凉感。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茵陈蒿别称茵陈蒿(本草衍义)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神农本草经等),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江苏)为菊科、蒿属植物。早春采收幼苗,为菊科、蒿属植物,茵陈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茵陈蒿的嫩苗。早春采收幼苗,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扩展资料:

把青蒿和茵陈蒿当作一味药物,认为“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然而茵陈蒿和青蒿确实不是一味药物,茵陈蒿是多年生的,青蒿是一年生的。连张锡纯这样的先哲都误认为二者是一物,说明它们的功用应该是很相近的。

总的来说,都是味苦寒凉,气味芳香,得少阳之气,能够生发。分开来说茵陈蒿主要治黄疸,青蒿主要清热。

我们可以从这两种植物生命周期的不同来探讨其药性的不同。青蒿是一年生植物,从一粒种子白手起家,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挣来的,因此它里面既有生发的阳气,又有积攒的阴气;茵陈蒿就不同了,古人说它是因陈,卢之颐说“因者,仍也,托也;陈者,故也,有也”,陈是它往年的旧根,它每年春天都是在这个陈根上发出来新芽,可见它不是白手起家,而是仗着祖上的基业,就好象刚开始做生意就有很多本钱,自己光有开拓性就行了,不象青蒿那么注意积攒阴气。

但要注意,茵陈蒿的本钱在哪呢?在老根上,我们用药时是去掉老根的,只用嫩芽。这就等于把它的阴气都扔掉了,只留下它的生发之气。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事物总是阴阳的平衡体,青蒿中的阴与阳是平衡的,茵陈蒿中的阴阳也是平衡的,但茵陈蒿中阴阳分布的部位却不均匀,它的阴气主要存储在老根里,嫩芽以阳气为主,这样一来茵陈蒿明显不如青蒿含有的阴气多,因此造就了它们的主治方向不同。

青蒿含阴气多,又能芳香外达,也就善清骨蒸劳热。《神农本草经》记载它主“留热在骨节间”。骨蒸一般是由于阴血虚少,阳气又陷入阴分进行煎熬,使人感觉着热从里面发出来,治疗如果单纯升提阳气,用一些阳药,可能对阴血更加伤害;如果单纯滋阴,阳气陷在里面出不来,将来还会消耗阴血,所以必须寻找既能滋阴又能散邪的药物,青蒿无疑是非常适合的。

《本草新编》:“青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而沙参、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著名的青蒿鳖甲汤就是治疗“治疗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吴鞠通本人说是从小柴胡汤变化来的,用青蒿来代替柴胡引邪外出(可能是担心柴胡伤阴)。

因为青蒿含阴气较足,和茵陈蒿比起来就偏于血分,所以又常被用来凉血止血。总之青蒿是散热而不伤阴。

参考资料:太平洋时尚网

《本草图经》:青蒿,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间采子,阴干。根 茎 子 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

这里又提到了一句青蒿“处处有之”,那么我们一般就会想,可能确实分布很广泛吧。而今天的青蒿,据有资料介绍,其分布零散,资源量小,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可黄花蒿呢,分布确实非常广泛。

此中青蒿的“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的特征也与黄花蒿相符,惟独“干者炙作饮香尤佳”,又让人又觉得有些不象,因为我们听说黄花蒿很臭,味也苦,大概是不能作“饮香”的,反中医的斗士们也经常以黄花蒿的“臭”来证明其与“青蒿”是不同的。我比较好奇,总想知这黄花蒿的臭味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上网搜了一下,结果发现,竟然有人非常喜欢黄花蒿的气味。现引用如下:

黄花蒿:气味极浓,我最喜欢她的味道了,虽然有人说是臭味。关于生境,感觉她是伴人植物,有人处就有其踪迹,而山林中却没有。山东地区花期9月-10月。产青蒿素,据说有治疟疾的功效。

黄花蒿我们那里俗称黄蒿,很喜欢它的气味.家里捂豆豉的时候,用它铺、盖煮熟的黄豆,发酵。哪里被蚂蚁咬了,被马蜂蛰了,也用它揉碎了糊上。

《本草图经》:青蒿,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间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注:饮香大概就是饮料的意思吧)

这里又提到了一句青蒿“处处有之”,那么我们一般就会想,可能确实分布很广泛吧。而今天的青蒿(),据有资料介绍,其分布零散,资源量小,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可黄花蒿呢,分布确实非常广泛。

此中青蒿的“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的特征也与黄花蒿相符,惟独“干者炙作饮香尤佳”,又让人又觉得有些不象,因为我们听说黄花蒿很臭,味也苦,大概是不能作“饮香”的,反中医的斗士们也经常以黄花蒿的“臭”来证明其与“青蒿”是不同的。我比较好奇,总想知这黄花蒿的臭味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上网搜了一下,结果发现[8u58药材网www.8u58.com],竟然有人非常喜欢黄花蒿的气味。现引用如下:

【3.黄花蒿nn.确定指数:100%

气味极浓,我最喜欢她的味道了,虽然有人说是臭味。关于生境,感觉她是伴人植物,有人处就有其踪迹,而山林中却没有。山东地区花期9月-10月。产青蒿素,据说有治疟疾的功效。】

【黄花蒿我们那里俗称黄蒿,很喜欢它的气味.

家里捂豆豉的时候,用它铺、盖煮熟的黄豆,发酵。

哪里被蚂蚁咬了,被马蜂蛰了,也用它揉碎了糊上。】

地址:

其中还能找到黄花蒿“处处有之”,而青蒿()稀少的介绍:

【青蒿喜欢长在水边、河边,呈零星分布;而黄花蒿则是广布。】

看来,这黄花蒿也是有一些并不“臭”的植株,其个体可能因为生长期和地域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或者说黄花蒿的“臭”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就象榴莲的臭一样,有人就是喜欢它的味道,或有人并不认为它臭,反而是异常喜欢。这就是说呢,以气味为依据来说明黄花蒿不是“青蒿”的论证破产了。

再说说黄花蒿的“苦”,能否因为黄花蒿的“苦”就判定它无法在晾干之后加热制作“饮香”呢?---未必如此。茶叶本身味道苦涩,但晾干后泡起来喝,却是很好的。

(四)

《本草蒙荃》:按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诵之,只疑两药一种,因分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草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况遇寒冬,尤大差异,茵陈茎不雕,至春复旧干上发叶,因干陈老,故名茵陈;草蒿茎干俱雕,至春再从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发旧干者三月可采,发新苗者,四月才成,是指采从先后为云,非以苗分老嫩为说也。

这里呢,说的是“草蒿”。给出了“草蒿”名称的来历--“至春再从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告诉人们草蒿和茵陈蒿是不同的(其实从描述来看,不同是很明显的)。虽然李时珍和前面提到的陶弘景都说过青蒿就是草蒿,不过在《本草蒙荃》中的这段话中我们毕竟没有看到“青蒿”的影子。但这个资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其中“草蒿”的生长期差异引起了我的注意:“发旧干者三月可采,发新苗者,四月才成”,就如同我知道的发芽葱、白露葱,以及春葱,伏葱等等类似,同样是葱,因为播种期的不同,其生长期也是不同的。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究竟出现过多少叫青蒿的植物,恐怕统计起来比较困难。我们既然谈论中医,那就以中医的记录和典籍为主线谈起。(一)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陶弘景说青蒿就是草蒿,那么这个青蒿到底是现在的青蒿还是现在的黄花蒿呢?还不知道,能“杂香菜食之”的未必不是黄花蒿,就象拌苦瓜的时候经常放糖一样,黄花蒿味道虽苦,却未必不可以“杂香菜”而食。反中医者说黄花蒿不可食用,我还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根据。(二)《蜀本草》中有:《图经》云,青蒿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苗,日干,江东人呼为X蒿(那个字没有,据说是类似黄鼠狼的动物),为其臭似X。北人呼为青蒿(五)《本草纲目》: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并重申了前人的古方--“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本草纲目首次增加了“黄花蒿”一条,此前的医药书并无“黄花蒿”字眼的记录,并言明黄花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即本草纲目中的黄花蒿和青蒿除药用之外的区别,一是颜色,一是气味。

他们是同类植物,药效也基本一样。茵陈蒿臭味大一些,青蒿味道好闻些

《本草图经》:青蒿,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间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注:饮香大概就是饮料的意思吧)这里又提到了一句青蒿“处处有之”,那么我们一般就会想,可能确实分布很广泛吧。而今天的青蒿(apiacea),据有资料介绍,其分布零散,资源量小,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可黄花蒿呢,分布确实非常广泛。此中青蒿的“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的特征也与黄花蒿相符,惟独“干者炙作饮香尤佳”,又让人又觉得有些不象,因为我们听说黄花蒿很臭,味也苦,大概是不能作“饮香”的,反中医的斗士们也经常以黄花蒿的“臭”来证明其与“青蒿”是不同的。我比较好奇,总想知这黄花蒿的臭味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上网搜了一下,结果发现,竟然有人非常喜欢黄花蒿的气味。现引用如下:【3.黄花蒿ArtemisiaannuaLinn.确定指数:100%气味极浓,我最喜欢她的味道了,虽然有人说是臭味。关于生境,感觉她是伴人植物,有人处就有其踪迹,而山林中却没有。山东地区花期9月-10月。产青蒿素,据说有治疟疾的功效。】【黄花蒿我们那里俗称黄蒿,很喜欢它的气味.家里捂豆豉的时候,用它铺、盖煮熟的黄豆,发酵。哪里被蚂蚁咬了,被马蜂蛰了,也用它揉碎了糊上。】地址:其中还能找到黄花蒿“处处有之”,而青蒿(apiacea)稀少的介绍:【青蒿喜欢长在水边、河边,呈零星分布;而黄花蒿则是广布。】看来,这黄花蒿也是有一些并不“臭”的植株,其个体可能因为生长期和地域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或者说黄花蒿的“臭”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就象榴莲的臭一样,有人就是喜欢它的味道,或有人并不认为它臭,反而是异常喜欢。这就是说呢,以气味为依据来说明黄花蒿不是“青蒿”的论证破产了。再说说黄花蒿的“苦”,能否因为黄花蒿的“苦”就判定它无法在晾干之后加热制作“饮香”呢?---未必如此。茶叶本身味道苦涩,但晾干后泡起来喝,却是很好的。(四)《本草蒙荃》:按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诵之,只疑两药一种,因分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草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况遇寒冬,尤大差异,茵陈茎不雕,至春复旧干上发叶,因干陈老,故名茵陈;草蒿茎干俱雕,至春再从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发旧干者三月可采,发新苗者,四月才成,是指采从先后为云,非以苗分老嫩为说也。这里呢,说的是“草蒿”。给出了“草蒿”名称的来历--“至春再从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告诉人们草蒿和茵陈蒿是不同的(其实从描述来看,不同是很明显的)。虽然李时珍和前面提到的陶弘景都说过青蒿就是草蒿,不过在《本草蒙荃》中的这段话中我们毕竟没有看到“青蒿”的影子。但这个资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其中“草蒿”的生长期差异引起了我的注意:“发旧干者三月可采,发新苗者,四月才成”,就如同我知道的发芽葱、白露葱,以及春葱,伏葱等等类似,同样是葱,因为播种期的不同,其生长期也是不同的。

两种完全不同的中药。

黄花青蒿什么时候采收采哪一段最佳?

青蒿1)最佳采收时期是生长盛期至花期之前,此时青蒿素含量最高。2)青蒿不同组织中青蒿素含量为:新叶(叶龄7d)>老叶(叶龄21d)>根>茎的变化规律,差异较大。新叶青蒿素最高含量为5.821mg/g,老叶4.269mg/g,均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根、茎组织已无提取价值。黄花黄花菜花蕾采摘对时间要求很严。干制黄花菜花蕾标准采摘时间:花蕾黄绿,紧实饱满,有光泽,长到本品种应有程度,花

查看详细

青蒿有哪些药用价值?

青蒿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以全草入药。全草中含青蒿素、青蒿素Ⅳ、青蒿酮、青蒿醇、青蒿酸、香豆素、α-石竹烯、β-石竹烯、丁香烯、胺油精及倍半萜衍生物等。味苦、微辛,性寒。有抗疟、清热、解暑的功能。治疟疾、肺结核潮热、中暑、夏令感冒、皮肤瘙痒及灭蚊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一年收获。青蒿的适应性强,可在各种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中生长。但适宜生长在海拔50~300米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山村附近及丘陵

查看详细

青蒿生长在什么地方?

我们这里到处都长,公路边,田梗旁,桩稼地里,房前屋后,哪里都是,夏天有人收干青蒿,好像是5块1斤,没事的老头老太太割了晒干卖钱。

查看详细

青蒿与米米蒿子是否同一植物?

青蒿与米米蒿子不是同一种植物。青蒿(学名:.-Ham..Hort.Beng.)是菊科蒿属植物,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主根单一,垂茎单生,高可达150厘米,上部多分枝,下部稍木质化,叶片两面青绿色或淡绿色,无毛;裂片长圆形,基部楔形,叶柄基部有小形半抱茎的假托叶;头状花序半球形或近半球形,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外层总苞片狭小,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背面绿色,无毛,花序托球形;花淡黄色;花冠狭管状,花柱

查看详细

青蒿和白薇哪个清虚热效果好?

青蒿清虚热更好。白薇清肌胃虚热,治原因不明的低热,兼清冲任血热。白薇除血热,偏用于退虚热。血分无热及肠胃虚寒、大便泄泻者勿用。青蒿味苦、性寒,并有清凉芳香的气味。主用为清热药,并能清凉解暑。青蒿清肝胆虚热,退无汗的骨蒸,治热在骨间,可将邪热由阴分引至气分而使其外出。1.清虚热:温热病恢复期,因邪热伤阴,阴分余邪末清,症见暮热早凉、口干舌红等,可用本品清除阴分伏热。常配合知母、鳖甲、丹皮、生地等同用

查看详细

申明:内容由网友发布,如侵犯了您的权力,请联系删除。回复日期:2020-07-30

药材供应

2025-03-30 08:10:52
查看更多
寻岐黄 豫ICP备1601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