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及园林价值。主要用于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花有紫红、白、蓝、黄和粉等色,可盆栽室内观赏,亦可点缀于较为荫蔽的花台、花境或庭院一角。
形态特征
白芨的初生假鳞茎是圆球形,生长到一定程度才形成V字形块状假鳞茎。
叶4-6枚,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8-29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
花序具3-10朵花,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花序轴或多或少呈“之”字状曲折;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2.5厘米,开花时常凋落;花大,紫红色或粉红色;萼片和花瓣近等长,狭长圆形,长25-30毫米,宽6-8毫米,先端急尖;花瓣较萼片稍宽;唇瓣较萼片和花瓣稍短,倒卵状椭圆形,长23-28毫米,白色带紫红色,具紫色脉;唇盘上面具5条纵褶片,从基部伸至中裂片近顶部[8u58药材网www.8u58.com],仅在中裂片上面为波状;蕊柱长18-20毫米,柱状,具狭翅,稍弓曲。花期4-5月。[1]果期7-9月。有变种白花白芨,花白色,园艺品种尚有蓝、黄、粉红等色。白芨的花粉呈块状不易散开,所以在授粉上也不是很有利。
白芨的种子极细小,似粉末,状没有胚乳,只有几个细胞构成的发育不完全的胚。白芨在湿润的苔藓上发芽,且长时间不干燥。
生长习性
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方,亦生于海拔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白芨生长的石头均是砂岩类,这样白芨才能吸收到毛管水、从而牢牢地吸在上面。
我国目前除了少量的小白芨、黄花白芨以外,绝大多数栽培的是三叉白芨,种源90%来源于“江西群落”和“贵州群落”,种植面积大致是贵州占20%(约1500亩),云南占18%,四川占15%,安徽占15%,湖北占12%,江苏、广西、湖南、陕西各占5%。
查看详细(汪计珠、田谨为)白芨〔(Thunb.).f.〕别名白根,白芨子、地螺丝、千年棕。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是一种重要的常用中药,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陕西等地。以块茎(假鳞茎)入药。假鳞茎含有淀粉、胶粘质、葡萄糖、甘露聚糖等。据近代药理学研究,对止血,血细胞凝结效果很好。白芨还可作乳化剂、悬浮剂。白芨胶粉可代替西黄蓍胶粉与阿拉伯胶粉,并以白芨胶粘部分
查看详细浙江有两家,我接触过,价格都比较高,我最后是在湖北随州买的
查看详细可以蜂蜜,鸡蛋,面粉等自制一些面膜。蜂蜜中富含水性保湿成分,而且蜂蜜中的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和人的皮肤组织相近,所以蜂蜜有着很高的亲肤性,能够非常快速和完全的被肌肤吸收。1、其较强的润泽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不仅可以防止表皮表面的水分蒸发散失,在特定条件下,还可补充皮肤所需要的水分,并能自动锁水,为肌肤长效保湿。洗澡或洗脸后将适量蜂蜜或加入适量橄榄油等辅料,涂在脸上或其他部位的皮肤表面,轻轻按摩后,
查看详细将块茎分成单个,用水洗去泥土,剥去粗皮,置开水锅内煮或烫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冷却,去掉须根,晒或烘至全干。放撞笼里,撞去未尽粗皮与须根,使之成为光滑、洁白的半透明体,筛去灰渣即可。也可趁鲜切片,干燥即可。
查看详细不可以同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白芨与川乌、草乌是反药,同用会增大药物的毒副作用。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