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8u58药材网www.8u58.com],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最主要的就是补气的作用。通俗的就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黄芪枸杞具有非常不错的补中益气的作用,具体的功效和人参想等同。除此之外,日常服用之后还具有消肿、利尿、美容养颜以及降低血糖和防治感冒的作用,所以说是一个多面手对于多种疾病都具有非常不错的作用。
查看详细白术黄芪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宣明论方》卷九。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补血活血,除烦止咳,温中散寒,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之功效。主治五心烦热,自汗,四肢痿劣,饮食减少,肌瘦昏昧。组成白术、黄芪、当归、黄芩(去皮)、芍药各半两,石膏、甘草各二两,茯苓、寒水石各一两,官桂一分,人参、川芎各三分。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一日三次。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补血活血,除烦止
查看详细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如
查看详细黄芪简介黄芪(耆)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最常用中药材。中文名黄芪huangqi含义为"黄色的头"("")意指其药材根的黄颜色和至要的补药。《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黄芪的功效黄芪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
查看详细黄芪8克,黄精10克,枸杞5克,西洋参8克。经常泡茶喝,四种药材都是上品,每次用量都控制在10克以内,需要长时间坚持饮用。养生保健贵在坚持。另外四时感冒时,就不要喝了!中国国医大师李济仁老中医喝这道茶30多年,现如今80高龄,鹤发童颜。明目,养神,活血。枸杞子滋阴养肝,黄精补气,对于泌尿系统病症、妇科疾病有缓解作用。另外,枸杞子可以明目,青少年也适合饮用,但每周不要超过3杯。腹泻、火气大者不宜饮用
查看详细 申明:内容由网友发布,如侵犯了您的权力,请联系删除。回复日期: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