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又名:将军、川军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淤等多种功效,是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并以其攻下泻实之力而闻名,自古皆称其为“将军”。《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主下淤血,治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大黄还具有利胆、抗菌降脂、降低尿素氮等作用。
【大黄小档案】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大黄属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均可作为中药材使用。一般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风干、烘干或晒干。现代研究发现,大黄中主要含有番泻苷、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鞣质、钾、钙、镁等成分。
【功效主治】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淤。
主治1.用于大便煤结,热结便秘等属实证者。2.用于火热上炎引起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3.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咯血等症。4.用于淤血凝滞引起的产后腹痛,月经不通,跌打损伤等症。5.外敷用于热毒疮疖及烧烫伤。
【类似药物比较】
正品大黄,根呈圆柱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块状,外皮棕褐色[8u58药材网www.8u58.com],除去外皮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木部发达,具放射纹理,根茎横切面髓部较宽,可见星点,排列呈环状或散状,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砾感。
伪品大黄,根呈圆柱形或纵剖成不规则条块状,外皮棕褐色,多已刮除,表面黄棕色,横断面橙红色至黄棕色,根木部宽广,射线细密,红棕色,根茎横切面无星点,气不清香而浊,味先涩后苦。
【注意事项】
1.大黄入煎剂应后下,或用沸水泡服,否则会减弱药效。2.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出现黄色。3.女性胎前产后、怀孕期、月经期、哺乳期忌用。4.脾胃虚弱、气血虚弱、无积滞或无淤血者忌用。5.阴疽或痈肿溃后脓清、正气不足者慎用。
牙龈出血是胃火上扰造成的,大黄可以用一些,剂量在3到30克之间,煎服或研末冲服
查看详细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前两种产与青海甘肃等地称北大黄,后一种主产四川称南大黄或川大黄,春秋未采挖,可生用酒炒洒蒸炒炭。苦寒归大肠脾胃心肝经,因此有攻下积滞,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泄湿热的作用。现在医学认为:它有泻下,解热、镇痛、降血压、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利尿,促进尿素、肌酐的排泄;改善肾功能等作用,此外还有抗血栓形成,
查看详细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功用作用:1,泻热通便:适于便秘腑实证a.胃肠实热积滞,高热谵语,腹痛便秘,常配芒硝。b.寒积内停,腹满刺痛,便秘,配附子。c.湿热痢疾,里急后重,便脓血,配黄连。2,凉血解毒:主治热毒为患。a.血分实热,迫血妄行,吐衄。b.实火热毒所致咽肿,目赤,牙痛,疮疡。c.肠痈腹痛,常配伍凉血散瘀消肿药。3,破血逐瘀:可治瘀血闭经,症瘕积聚,外伤瘀肿。此外,还可用于湿
查看详细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来自“百度百科”
查看详细大黄主要功能是泻热毒、破淤血、荡积滞、利胆退黄,对火眼赤痛、湿热黄疸、食积、泻痢、实热便秘、吐血、衄血、血淤闭经等多种病症有较好疗效。临床上,用其止血宜炒炭,通便宜后下。不过,由于其通下苦寒之性猛,妇女胎前产后及身体虚弱者应慎用。从宫廷医寨、医家著作到民间单方,从配伍内服到炮制外用,大黄都以其泻热通便,止痛、破积行淤的功效被医家和病患所称道,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洗刘、膏剂等。除此之外,大黄茶、
查看详细1、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痈肿疔毒;外治烧烫伤。2、制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并能增强活血祛瘀之功如治瘀血内停、腹部肿块、月经停闭的大黄虫丸。【功效的区别】1.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2.大黄具有泻下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