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眼睛和一切色之间仿佛系着一根隐形的绳子,打了个结,而您的心呢,又错认“眼见为实”(色根本不实,一直在缘起衰变,这个道理其实无需借用佛经,世间法就可明了),所以当眼睛看的对象——也就是色——发生改变时,好比丑了、坏了、老了,您的心立即也就跟着这个色发生变化,变得不如意、恐怖、痛苦。发现了吗?这根隐形的绳子就一直这么牢牢牵动着您的眼,而世人往往认为眼是心感受外界的渠道,所以眼一旦生变,您的心也就必定随着色的变化而承受各种起伏不定的情绪(此处的心并不是通过眼所看之色而有,《楞严经》之七处征心的译文已经解释得很清楚)。当您认为色是不变的、或者明明知道它必定是刹那变化的但仍然希望它是不变的,这就叫“被色导致的幻觉所系着”,以至于“受、想、行、识”都一一连带着被系着,彼此互为缘起,周而复始地轮转(《杂阿含经》中曾多次开示此道理)。
对此展开解释:这种色的变化,就叫刹那生灭。一切色每一刻都在变化,那色就不能称之为是实有的,仅仅是凭借十方各种条件支持(各种缘起)而幻有的一种存在形态(量子力学奠基人和许多站在第一线的科研者都早已承认世间根本不存任何物质)。那么同样的,按照“存在即感知”的理论,我们先不延展到五蕴后面的心理现象四蕴(受、想、行、识),仅仅从源头客观现象的第一蕴“色蕴”去思惟,此时就是心和色的关系。既然色从本来面目的境界去观察,根本无法称之为是真实的、不变的、恒常的存在,为什么世人却都认为这颗心是真实的、不变的、恒常的呢?难道心的状态不该是随着每一个刹那都在生灭的色相而同时生灭吗?也就是能看的心和所看的色(能、所)当下同时双亡吗?这里的亡,不是指一切都灰飞烟灭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虚空状态,有一样是常在的:就是心能够相应各种色在不停生灭时的性能。“性能”,在之前所写的文章中很多次被提及,那么这里就要说到第二个譬喻了。
很多人无法理解“性能”这两字,这是正常的,所以才会在之前《无尽藏》这篇文中提起这个譬喻,这里再次展开说明:您把自己想象成一面镜子,但是注意了,您不是一面实有的镜子,即您不是物质形态的镜子,您是且仅是镜子的映照性能。您把自己整个身心,化成镜子映照出万物的性能。这句话听得懂吗?一朵花开了,您只负责映照出这朵花从含苞待放到盛开的一切刹那生灭的色相。是什么花在开?花是什么颜色?什么香味?美不美?什么时候凋谢?这类分别概念性的问题通通不管,您只管无止尽地映照一切,映照每一个刹那的变化。整个过程,根本不需要您用力,不需要您动用世间知识和认知逻辑,仅仅是直觉的相应。还记得《楞严经》中开篇佛陀怎么和阿难说的吗?“求佛法智慧的人,起初凭的,都是直心”。您完全不需要努力,放下一切曾学过的思惟造作,狂心顿歇。接着您发现什么了吗?在极微状态的观察下,其实花没有一个当下是不变的,光、风、土壤、湿度、空气等等条件一直在被无间断地互相缘起,那么您的心,是不是也是一直在跟着生灭变化?既然每个刹那都在变化,那何来一颗实有的心?不变的心?这时的心,其实是什么?仅仅是映照的性能啊。即:觉性。万千佛法经论和法门,旨在让您明白这个最关键的真相。禅门、天台宗和密宗的一念顿悟、心性在当下大开圆解,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在面对理解或者体悟“性能”上,存在诸多疑惑,比如,他们会发问:“这要怎么做到呢?怎么做到放下一切去相应呢?怎样去直觉呢?”看到了吗?人心已经如此习惯依靠人间知识和固定的一套认知逻辑去做事了,凡事都觉得必须要具备一些什么技巧和方法才能做到。诸位,您不需要学啊,您本来就具足这一切智慧,您只需要去发现就可以了啊。于是他们又会问:“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去发现啊”,这就是绝大部分人的巨大阻碍。人心,已经连不需要依靠任何世间知识和方法的直觉都不会了。
每当这种困惑袭上心头,请时刻想起第二个譬喻:把自己想象成镜子的映照性能。注意:不是您在映照,不是任何一个人在映照[8u58药材网www.8u58.com],您,就是映照本身。无论对象是什么,仅仅映照。只照,这个动作会吗?除了映照,一切皆为虚幻。所以整个映照过程的真实面目是什么?就是:被照出来的对象和能照的心在每一个刹那的变化中都是同时泯灭、当体即空的。但是这里的空——现在明白了吗——不是断灭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要是真的一切都是虚无的空相的话,请问这些刹那生灭的幻相又是凭借什么而得以呈现的呢?难道不是凭借当体即空的这个空性、这个映照的觉性而变现的吗?所以,万法皆空的这个空,也是同样道理,根本不是一切完全不存在的空,觉性是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的。这个觉性,就是譬喻中镜子的映照性能。世间一切幻相,都是呈这个映照的性能而能够幻有存在。再好好思惟一下曾在过往文章中提到过的《圆觉经》中的这段开示,看看心性能否相应:“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觉性或空性)。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说到这里,是否思绪开始清晰?平日里,世人认为的“心”,指的是时时刻刻被色相所影响、充满习气、有着诸多定义或随时等待未知状态改变的心。这颗心,是摇摆不定、高低起伏、感受着爱恨悲苦的世俗之心,这是妄心。而这里要破的,要洞察的,就是从妄心中显出“真心”,也就是佛经中的“圆觉妙心”、“觉性”、“空性”。真心不是实有的心,而是如如不动的、能够相应任何变化的性能本身。所以很多人错向外处去寻法、寻智慧,其实从来都只在具足的心性之中啊。一念之差,就可以迷失到无边无际,无明实在令人畏惧。
所以修观,首先就要把“一切色都是刹那变化的”牢牢印刻在思惟中,如果您认定色是真实的、不变的、恒常的,那就叫着相,叫颠倒梦想,叫活在自我欺骗的幻觉里,“灭从色除”的第一关就无法突破。当修行者在观照心时,他无法发现心以任何真实事物的形式存在。不存在过去的心、将来的心,所谓观照当下的心,其实是通过观照当下刹那生灭的真相从而领悟到实无心,它无所生、无所住,只有永续不断的明性,也就是映照之觉性。但是人苦于妄认有一颗实在的心,在体验着、被影响着、困扰着,承受本为虚无的幻境。《大智度论》中有云:“人心求乐初无住时,当观此乐为实为虚。身为坚固犹尚散灭,何况此乐?此乐亦无住处。未来未有,过去已灭,现在不住,念念皆灭。以遮苦故名乐,无有实乐”,也是一个道理。
研读佛经时曾用一句话总结过佛陀第一时说法的核心思想:“不取和不住”分别乘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即涅槃(此处应该联想到《心经》中的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不是听着极为简单?简单到不可思议,简单到人心都不会。这里“照见”的“照”,指的就是镜子映照的性能,即明明了了、无所不在的圆觉妙心(觉性)本身。
佛法的智慧,就是开示和教导众生如何从“执一切色为实有”的颠倒认知逻辑中反思,返至万事万物本来面目的真实境界状态,从这一切幻相中挣脱出去,一念就进入相应的觉性境界。一念相应,即出幻尘。这一念所需的智慧,每一个人本来就都具足。如果究竟的智慧不能被公平地体现、被感知、被实证在每一个有情生命上,那就不是智慧。故无论人如何强调自我强烈的主观体验、意义、价值,都只不过是虚妄的自受用幻觉。这种认知,无法推开智慧之门。
解释到此,希望这两个简单譬喻言下的含义能够进入您的心性中,缘起不可思议的彻变。由于宿世根器的差异,绝大多数修行人,走的是愚公移山的道路;极少数人,佛缘深厚,能够一念出离,生起菩提心,余生便再无疑虑、脚踏实地、交付所有去实证。无论是迷,还是悟,皆是每一位众生的因果业力和机缘所致,丝毫不差,真实平等。
觉悟“映照”,仅仅是开悟的第一步,悟后起修,事须渐除。无论是破五蕴、习四禅定还是修行五十二阶位菩萨,皆是一步一层天。往日里和诸位再三说到“速速告别尘世幻境,进入深远光明的智慧境界”,就是出于此意。告别,是心出离,出离,不是从世间生活中消失或消极面对世事,而是让身心对一切保持映照,不再被拖入以往无知迷惑的假相中去。请时刻记得出离的真实含义,不要极为可惜地掉入执着于任何一边的世俗偏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