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蝼蛄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0~35毫米,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明显的暗红色长心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据记载全世界约有40种,我国有6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主要有华北蝼蛄和
蝼蛄目前世界有五十多种。蝼蛄在全国有不同的称呼,像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子、地狗子,是一种杂食害虫。温暖湿润,多腐殖质、低洼盐碱地,施未腐熟粪肥的地块受蝼蛄为害重。常见的有南方蝼蛄、台湾蝼蛄、华北蝼蛄、东方蝼蛄等。蝼蛄食性杂,主要以成虫、若虫危害花卉的根部或靠近地面的幼茎。成虫、若虫常在表土层活动,钻筑坑道,小苗受害严重,蝼蛄在土中咬食萌动的种子,或咬断幼苗的
蝼蛄的读音是lóugū,声母是l、g;复韵母是ou;韵母是u。【解释】:昆虫,背部茶褐色,腹面灰黄色。前足发达,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也叫蝲蝲蛄(làlàgǔ)。华北蝼蛄:黄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被褐色细毛,头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暗红斑点,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0-2个刺,多为1个。东方蝼蛄:灰褐色,全
可以养,华北蝼蛄主要分布在北方各地,东方蝼蛄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南方危害较重,台湾蝼蛄发生于台湾、广东、广西,普通蝼蛄仅分布在新疆。
农业防治深翻土壤、精耕细作造成不利蝼蛄生存的环境,减轻为害;夏收后,及时翻地,破坏蝼的产卵场所;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不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在蝼蛄为害期,追施碳酸氢铵等化肥,散出的氨气对蝼蛄有一定驱避作用;秋收后,进行大水灌地,使向深层迁移的蝼蛄,被迫向上迁移,在结冻前深翻,把翻上地表的害虫冻死;实行合理轮作,改良盐碱地,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可消灭大量蝼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