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菊花菌核病初在茎中下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变为灰白色;潮湿条件下,病部软腐,表生白色霉层,后期病茎皮层霉烂成丝裂状,内生有鼠粪状黑色菌核,有时茎表面也产生菌核。
发生规律
菊花菌核病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遇空气湿度变化即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强的侵染力,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8u58药材网www.8u58.com],15℃最适。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均能生长,20℃最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的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湿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广东地区10~12月发生,为害较重。
防治方法
在发病初期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35%菌核光悬浮剂600~8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此花为野生菊花,故名野菊花,简称野菊。
菊花白绢病在成株期主要为害茎基部及茎部,引致根腐、茎基腐。茎基部和茎秆染病后,可致病部以上枯黄,叶片脱落。茎蔓病部长出白色疏松或线状菌丝体紧贴其上,后期在菌丝体上形成白色至褐色或黑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小菌核散生或聚生。
菊花茶是使用菊花为原料制成而成的花草茶,经过鲜花采摘、阴干、生晒蒸晒、烘培等工序制作而成,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起源于唐朝,至清朝广泛应用于民众生活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经期能不能喝菊花茶吧!
菊花扦插育苗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结合打顶,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新枝作插条,将其剪成12~15厘米长的小段,打掉顶梢及下部叶片,下端切成斜面,用吲哚乙酸1500~3000倍液蘸湿,随即插入已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20~25厘米开7厘米深的横沟,将插条按株距6厘米沿沟边斜插入沟中,覆土5~7厘米,入土深度为插条的1/2,将土压实浇透水,保持畦面的湿润,插后要加强管理,注意松土、除草和浇水,大约10~20天便可生根。随即浇一次腐熟稀薄的人畜粪尿,以后每隔15~20天浇肥一次。当苗高20厘米左右,长出2片新叶时移栽。
菊花黄萎病发生普遍,染病株叶黄色柔弱,黄化最初仅限于下部少数叶片,后逐渐增多,老叶变褐枯死。花小或不能开花。黄萎病的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存活多年,通过根侵入到维管束组织。受害插条也是重要初侵染源,通过根接触,菌丝在土壤中生长。分生孢子借风雨扩散进行传播,有时可见到分生孢子在受害茎上生长。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植株生长旺盛时发病缓慢,当植株进人开花阶段发育花芽时,病害扩展较快。
枸杞和菊花能够同时泡茶喝,不会互相产生桔抗.枸杞和菊花泡茶对治疗眼睛疲劳、视力模糊有很好的疗效,还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燥、养血,增强人们的免疫力作用;可降压、降血糖、软化血管、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